國民黨立法委員 Sra Kacaw(鄭天財):「以現在的工程技術,包括設施設備,應該都在精進才對啊!怎麼又產生這些問題,其實剛剛部長你有提到,轉包又轉包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根據勞動部統計,從111年到113年間,共有907人死於重大職業災害,其中墜落死亡高達444人,占比近五成。而其中營造業死亡302人為最多,其次是製造業的55人,以及其他行業87人。而國民黨立委鄭天財指出,在協助民眾陳情的案件裡,也常見原住民勞工在墜落死亡所產生的究責議題,不只顯示出我國在工地場所等作業,沒有採取適當防墜設施,也凸顯出我國在法規制度上,還有強化的空間。
勞動部長 洪申翰:「包括這些工地文化直承轉包的責任切分,其實常常造成在究責上面的困難,所以這部分我們提了修法。」
勞動部表示在工地管理,以及環安衛投入不足等部分都做了檢討,會加強營造業墜落預防等專案檢查。而去年12月,有阿美族勞工因搭建跨年舞臺墜亡的工安意外,引起民進黨立委伍麗華及陳瑩的高度關注,其中陳瑩更是指出,勞動部在去年以降低營造業墜落職災30%為目標,並設定113年為「營造業墜落打擊年」,今年是否會延續相關政策,加強防墜作為。
民進黨立法委員 Asenay Daliyalrep(陳瑩)VS 勞動部長 洪申翰:「(你們未來對於這個墜落預防,會不會要調整?)有設一個新的目標,也就是繼續加強打擊墜落,我們會來調整一些更精進的做法,來把這個目標趕快來達成。」
勞動部也回應,會持續在保障工作者的安全與健康上,逐步達成降低職業災害的目標,以及結合減災跨機關平台機制,擴大施工安全監督量能,不只強化源頭防災,也要求資方加強承攬管理。但要如何真正落實政策、杜絕悲劇重演,仍考驗政府與產業的執行力。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