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113年全國原住民族已突破60萬人,較去年增加了 3.8%,而移居六都的就有25萬人左右,這還不包含非六都城市,因此許多都會區也有了文化健康站,但就有文健照服員表示許多原民長者,已經習慣都市生活模式,長者的文化認同較低、族語能力也退步,在推動族群文化的懷舊課程時,仍會出現瓶頸。
中壢文健站照服員 Uhay(吳瑛美):「第一、我們懷舊的認知不夠,然後文化的認知也不夠,推動傳統醫療這東西,我們更不認識傳統醫療,說要長者自己去分享,但我們的長者都是都會區長者,其實他對傳統醫療這種東西,他們認知也不夠多。」
隨著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2.0也將進入尾聲,全國文健站也布建超過500間,每個部落幾乎都有一個文健站,但在都會區,族人居住較為分散,有的長者必須跨區、甚至跨縣市,才有一間文健站,是讓長者交通問題面臨挑戰。
中壢文健站照服員 Anod(林惠秀):「陪長者去醫院、就等於是他們不方便的話,我們帶他們去醫院,因為我們這邊車子也不方便,用到我們的車子去送他們,我們的長者都是很遠的地方,不是在附近、有的在龍岡。」
羅東聖母醫院長照部副主任 古樂樂·杜里夫灣:「部落不用交通車自付的費用,但是我們需要(自負),那其實我們在都會的長輩們,有很多生活很辛苦,就算只是社區交通車、來回一天32塊,這32塊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很難付得的錢。」
照服員就說即使有充足的人力提供站內服務,但在量能提升服務方面,交通問題也讓照服員分身乏術。
中壢文健站照服員 Uhay(吳瑛美):「人力不足,如果有開車的人(照服員)要去做接送,顧慮到說接送總是有安全問題,然後責任問題,很多人都不願意,扛這樣的責任,就把接送服務就給停掉。」
樹林原動力理事長 陳宗伶:「所以有時候人力上也會不是很充足,像我們這樣樹林是4個級距、4個工作人員,是可以還滿充裕的,但是若只有2個人(照服員),那不就他們也很辛苦。」
雖然辛苦,照服員仍盡心陪伴,長照2.0雖然有專章明定、保障原民長照權益,但在面對照服員的職涯規劃,似乎有著看不到的天花板。
樹林原動力理事長 陳宗伶:「如果說照服員他可能離鄉背井,來到都會區作文健站做服務,然後他後來也想回部落,去服務部落的長者,我覺得那個年資其實是可以去累積,就以勞基法的年資,可能就沒有辦法,這個單位就不是一個連續的。」
然而想要延續服務品質,照服員就指出,衛福部認為相較原鄉、都會區的長照資源充足、交通方便,文健站的量能提升服務,與一般長照資源出現疊床架屋的狀況,因而結束提供服務,但也因為如此,有的長者可能處在長照邊緣,看得到,卻吃不到。
樹林原動力理事長 陳宗伶:「戶籍的問題,你不能服務假設在新北市,你不能被服務,或者是(失能)等級又不到,但是他又屬於邊緣,這時候其實在都會區的文健站,其實是可以做這樣的服務。」
中壢文健站照服員 Uhay(吳瑛美):「如果給他這樣的(居家)服務的話,他們更開心,因為有人來陪伴像我們文健站,又要照顧這樣(失能)的長者,又要在站內照顧亞健康的長者,其實我們也兩邊會比較為難一點。」
無論原鄉都會,文健站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功能,但綜觀國家長照政策,文健站處於定位不明、血統不正的尷尬位置,因此照服員也期待明年長照3.0上路,在服務量能與品質、照服員的專業與知能,能夠以更精準明確的完善制度,讓文健站充分發會照顧功能,來減緩長者老化,提供在地安老,落實賴清德總統-強化原住民族健康服務政策。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