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復興區只要風災一來,停電已成為家常便飯。因此復興區公所期盼,發展多元發電機制,並鎖定生質能發電。只不過發電設備,可不是公所能負擔的。
復興區長 Ziro Isaw(蘇佐璽):「整個過程它也會有一些它產生出不要的東西,會變成生物碳,那生物碳可以做肥料補(充),它這個設備就是經費會比較高,因為它汽化的過程,這個設備是目前是比較屬於先進的,也比較沒有那麼普及的設備,所以相對它的設備經費會比較高。」
蘇佐璽指出,中端的設備上看千萬,但要向中央申請資源,即使有原住民地區參與再生能源設置示範獎勵的機制,但由於公所申請的計畫,設備屬於移動型,不符法規「定制型」規定。近期在有立委在質詢時呼籲,相關的獎勵辦法提出檢討。
能源署副署長 吳志偉:「發電設備有分成就是說,實際發電的是因為它要跟台電連在一起,它那個一定要是固定的,因為它要確定連上去的設備是什麼,原住民設置獎勵辦法,這個我們會再檢討,但是請委員多給我們一些時間。」
能源署表示會進一步檢討。而蘇佐璽認為,比起太陽能板,生質能較符合復興區環境,因為像是傾倒樹木、果皮、竹筍外殼等廢棄物可被利用,建置電網也能降低停電影響。目前能源署能提高後端發電系統補助金額,蘇佐璽也盼最花錢的中端設備,能獲得資源。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