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中正紀念堂原民藝文表演 震撼國際遊客

大綱

以往遊客到台北中正紀念堂,總是習慣去看閱兵,但是這個周末的中正紀念堂卻很不一樣,來自全台原住民族人聚集25個攤位及樂舞團體,響起了原住民傳統樂舞,甚至還有遠從花蓮而來的太魯閣族,以傳統樂舞劇目,訴說台灣原住民的土地故事,也震撼了現場的外國遊客,也對台灣的多元族群文化,留下深刻印象。

周末中正紀念堂的閱兵前,響起原住民族傳統樂舞的歌聲。台灣近百餘年來,面對各種強硬殖民漢化及土地限縮,讓作為台灣生活千年、土地上真正主人的原住民族,被迫遠離土地、生活及文化,也讓這一場活動,別具意義。

葛都桑音樂工作室負責人 Tumun Piteyru:「在更之前,我們主要是在做除了在做音樂錄製,還有我們在發表我們的創作跟文史研究的專輯之外,我們還有在做,爸爸有一個叫做彼得洛烏嘎的獵人家園,然後我們就是做行程,跟旅行社有合作,就是做DIY體驗,或者是來上課,來工作室上課,然後講解人文的部分。然後也剛好因為遇到疫情,加上颱風地震,花蓮整個經濟就跌得很慘淡,所以這些行程是真的滿受到影響的。」

遠從花蓮而來,分享太魯閣族傳統樂器,這一場由台灣原住民教育經濟發展協會主辦的《釀在身體裡的故事》藝文表演活動,串聯全台原住民業者,匯集25個攤位,根據中正紀念堂館方統計,單日就超過三千名遊客參與,原住民傳統樂舞更震撼了現場外國遊客。

墨西哥遊客 Samuel Palomera:「我喜歡音樂,感覺現代,但同時也保有傳統,我也喜歡他們的族服,多彩多姿也啟發了我。」

阿根廷遊客 Jeremias Caraballo:「我感到非常興奮,我希望我可以來更多次,這樣我就能看到更多像這樣的文化,我認為這對於外國人及旅客來說,這樣的文化展現,是非常豐富及特別的文化。」

在老獵人的帶領下,以劇目的展演方式,搭配傳統樂器及歌謠,展現太魯閣族文化,當中的關鍵角色,是太魯閣族青年Tumun。

葛都桑音樂工作室負責人 Tumun Piteyru:「我那時候回來要做文化的時候,我不想要一個人做,我覺得可以有一群年輕人一起做,那個力量會比較大,所以我就回來創立了,這一個KTS文傳創意空間表演團隊,與其說是表演團隊,其實我們平常在練習的也不完全是表演,我們在落實的就是食衣住行育樂,然後不管是教育還是傳統的祭儀,還是可能就連我的婚禮,我們都是用傳統的模式去做,就是把我們的文史成果,我們就不想要用表演方式,我們想真的很實踐在我們生活當中。」

走在實踐文化的這條路上,Tumun就選擇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婚禮時刻,把自己「釀」進了族群文化裡。她承接老獵人父親Piteyru的腳步,在完成學業後,於2018年返鄉接手工作室,更成立了KTS文傳創意空間,以太魯閣族傳統樂器出發,串聯整合葛都桑音樂工作室及父親的獵人家園,進一步透過劇目的展現,實踐出《釀在身體裡的故事》,同時也在地方學校教課,希望透過教育,來提醒族人傳承文化的重要性。

彼得洛烏嘎的獵人家園負責人 Piteyru Ukah:「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往外流,那不得已的,那是環境的因素,那我也希望說,當年輕人在外面工作,抽空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回家,回到什麼?回到自己的根。」

文化來自於生活,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當代原住民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兼顧生活生計,要將文化與產業串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確地把文化「釀」進身體裡?這也是「葛都桑」一路走來的理念與堅持。

葛都桑音樂工作室負責人 Tumun Piteyru:「辛苦嗎?我覺得如果我想要靠這個賺錢,就會很辛苦。如果說我覺得做這件事情,我做的開心的話,我就不覺得辛苦,(所以你是開心的)我是開心的。」

「葛都桑」是族人居住部落的地名,在太魯閣族語的意思是「復活與重生」。花蓮在歷經疫情及連續兩年的大地震,重創在地產業,但是太魯閣族人卻展現了族群生命的強韌,在天災的毀滅與重生過程中,藉由部落自主及團結的精神,持續努力一步一步站穩腳步,帶著文化的自信,向外走出去,感動了世界旅人,也讓更多人看見台灣原住民族千百年文化的韌性。

責任編輯:吳柔思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