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桃園市原民局長 林誠榮:「我們可以跟我們的企業來合作,怎麼把我們的生活、原住民的生活,能夠過得更好。」
企業代表 孫瑞穗:「我們應該是要還給原住民一個叫做開發的權利,也就是說我們在想賺錢、想經濟發展這些東西的時候,應該要去照顧到原住民原來被剝奪的部分。」
企業要減碳,原民土地更需要發展,政府也祭出相當多企業能夠遵循的ESG評鑑永續經營的指標,是否將國際性組織永續發展目標,納入企業內部的策略中;而在環境支柱上,要設定並落實減碳目標;接著在社會支持上,更要推動人權政策的具體方案,最後的公司治理支柱,也要持續監督企業內部控制和資訊透明提升等議題。
金管會證交所代表:「上市櫃公司如果透過支持造林等自願性減碳專案,而且有實際的成效,可以在永續報告書中做揭露、可以在相關的指標做得分。」
除此之外,經濟部也有針對臺灣企業淨零排放的鼓勵措施,包含人才培訓、專家輔導以及補助支持,農業部也開設自然碳匯與生物多要性的保育專案媒合專區;不過回過頭來看到最根本,資深土壤調查及土壤污染專家陳尊賢就表示,要把土壤中的碳固好增加碳匯,要讓有機物和作物的殘渣回到土壤,水土保持要做好,否則大雨沖刷土壤流失,更要提高地表的覆蓋率。
臺大農業化學系名譽教授 陳尊賢:「最有效的以經營100公頃到200公頃這階段中的,將來操作管理要記錄 拍照、上傳,所有將來的驗證成本最低,最後產生你的碳匯價值跟生態維護價值,全部在這個鄉鎮裡面,共享大家要看得到。」
有土地還不夠,必須發展出產業模式。根據現行農業發展條例中提到,就農業資源分布、生產環境及發展需要,規劃農業生產區域,成為專家眼中能為原民碳匯土地創造生機。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教授 邱祈榮:「大豆專區或者是毛豆專區,我們以後就一個碳匯專區,碳匯專區我們就透過一個好的管理的體制,你有一個團體的力量,你不會被各個擊散。」
原民會原民經濟發展科長 安柏翰:「在選址的部分需要綜合考量有碳匯潛力的土地,然後在樹種還有方法學的部分也要做一個選定,這樣才可以做一個,未來在建立一個具代表性的示範合作的案例、才能成功。」
不過原民會仍點出困境,包含碳驗證、設置成本和後續維運成本過高,恐怕讓部落在取得碳權上卻步;至於企業要如何幫助林下產業的附加價值提高,仍需各界持續討論。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