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有機水稻耕作面積約455公頃、排名全國第2大,然而因為技術及成本問題,農民在稻種育苗的過程仍是採慣行農法模式,透過農藥來消毒滅菌、無法達到全程有機;但如今有在地育苗業者,透過溫湯消毒法,加上自行研發的空壓機冷循環設備,終於達成稻米源頭有機化的最後一哩路。
育苗場場長 范植勛:「就是以溫湯消毒的部分,用60度的熱水來做消毒,過程就完全不會使用到農藥;未來我們這些有機的秧苗下放到田間,可以真正完整我們有機米的一個產業。」
將稻種浸泡於60度高溫池水,再以空壓設備進行瞬間冷循環降溫,藉以達到防治病蟲害的功效,業者砸重金研發育苗,今年5月正式取得有機認證,成為台東縣首間且唯一的稻米有機種苗場,預估每期能產出約1.5萬盤的有機秧苗,供應市場需求。
農糧署副署長 姚志旺:「有這個有機的種苗來栽種的話,我想整個一條龍的生產方式能夠更獲得大家的支持。」
有機稻農 Tiyansu Pawtawan(黃瀚):「當然支持啊!因為消費端那邊會認為說我們(過去)會有點像是在做半套的有機,有機育苗場對於有機農戶來講就是對消費者有一個交代。」
隨著民眾健康意識抬頭,國內有機市場不斷成長,如今稻米達到全程有機化栽種,農民認為更能增加消費者信心,但也預期秧苗成本恐會增加;未來是否會反映在產品價格上,仍有待市場趨勢做評估調整。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