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開始,天氣一下晴一下雨,進入防汛期的台灣也開始繃緊神經,因為強降雨、土石滑動等災害風險也跟著升高。農業部5月1日正式啟動「114年農村水保月」,今年以「韌性防災、永續農村」為主題,透過親子活動、市集展演與專業分享,邀請全民認識農村、學習水保、提升防災意識。活動現場也特別表揚21位長年投入防災巡查、社區宣導與災害應變協助的防災專員,肯定他們長年默默投入防災第一線,守護社區的安全與居民的生命財產。
農業部次長 黃昭欽:「每年的5月到11月是最重要的防汛期,在這段期間裡面,經常會有颱風的來襲,有颱風就有豪雨,有豪雨就會造成致災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把五月訂為水土保持月,那也就是希望在這個月份,我們開始來呼籲所有國民,能夠來重視我們水土保持,還有相關防災工作。」
除了政策與活動,真正面對風雨第一線的,是分布在全台各地的防災專員。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山崩、土石流與突發災害,守在第一線的防災專員,用經驗守護社區。他們從觀察雨量、巡視山勢,到聆聽異常聲響、警覺動物反應,只為在關鍵時刻,能搶在災難前一步提醒居民撤離,守住鄰里的安全。
台東大武鄉防災專員 黃月葉:「我們如果靠溪的話,很容易聞到的說,如果有災號之前就是磨擦,石頭摩擦的味道,很像燒焦(味),它有一個味道會展現出來,你就知道說,現在沒有水,上頭可能要沖刷下來,要特別注意了,盡量叫下游的(居民)我們先離開,不要等到它(土石流)到了,你才要跑(就)來不及了,這個是最好的。」
台南甲仙大田防災專員 張琪:「所以要呼籲大家,在雨下這麼多的時候,不要去溪邊啊!你不要看到沒水,趁機趕快去撿一些魚、一些木頭,其實後面來的災難是無可去想像的,那個是真的要保命啊,所以真的是不要去那些危險區域,不管有水沒水,只要下雨天就好好的待在家裡,把一些門窗牢固好,然後家人照顧好,我覺得那是最首要的一個部分。」
農村水保月提醒我們,防災不只是口號,更需要日常的行動與提前準備。從政府到在地社區,再到每一位民眾,大家都是守護土地的一份子。無論是清溝整地、排查風險,還是提升防災意識,都是關鍵一環。汛期已至,現在就是行動的時候,防災,我們從今天開始。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