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包袋上用毛筆寫下「蛇年好」,不僅字體美觀端正,甚至還能細膩地進行磨墨,台東馬偕醫院醫師將腹腔鏡操作得靈活自如,也將技術運用在疝氣微創手術。
將直徑約1公分的導管,從患者腹部切口插入,醫生就能透過探頭器械進行腹腔手術,在高倍數解析影像的輔助下,更能精準地鎖定病灶,避免傷及重要神經。台東馬偕醫院醫師近期運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成功治癒一名百歲高齡、患有雙疝氣的患者,創下台東最高齡的疝氣微創紀錄。
台東馬偕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黃奕竣:「全程讓他用腹腔鏡的方式,一方面檢查腸子沒有事情,然後再進去腹膜前的空間把疝氣做修補,避免掉傳統的手術,做這麼大(面積)的傷口。」
比起傳統開刀手術出血量多、復原期長,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僅傷口小,且術後恢復快,大幅改善病患術後疼痛感與感染風險。醫師表示疝氣又稱作脫腸,主要是腹股溝管閉合不完全,導致其他臟器掉入阻塞,包括長期搬運重物、吸菸,或是經常性便秘與肥胖,這些行為都會導致腹腔壓力飆升,進而罹患疝氣。
台東馬偕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黃奕竣:「最大特徵就是他覺得身體看起來外型跟以前不一樣了,這個(鼠蹊部)左右不對稱,他可以看這邊再對照另外一邊,然後有突起來,突起來的東西特別鬆,或者是壓下去會痛都可以來找醫生。」
國內疝氣患者超過一百萬人,每年有近4萬人接受手術,其中男性占了8成以上。醫師表示若發現自己單側鼠蹊部有腫脹突起,並伴隨疼痛感,很有可能就是罹患疝氣,呼籲民眾務必盡快就醫,避免造成器官位移、壞死。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