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寄養家庭的條件是經濟穩定、擁有充足的居住空間與時間;然而,現今30至40歲的族群正處於事業發展階段,晚婚、晚育或選擇不育的趨勢,使得新生代的寄養家庭招募面臨挑戰。
寄養家庭 Muwa mangququ:「你會覺得說這些小孩子怎麼會這麼可憐這樣,就幼小的心理上需要照顧的地方有沒有?就會覺得說讓他們有那個家的感覺,因為他們有時候可能原生家庭就沒有辦法去照顧,可是到我們這邊(寄養家庭)的話就會給他們那個愛,讓他們感受到說其實他們還是有人愛的這樣。」
參加招募民眾 趙先生:「我覺得如果喜歡孩子的人、然後願意陪伴孩子的人,是滿適合來做這樣子的服務的;可是我覺得就是來聽說明會,然後更確認透過這個說明會會更確認說自己是不是有這個空間?這個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去做的事情?」
根據家扶基金會最新統計,近十年來,寄養家庭的照顧者逐步邁入高齡化,平均年齡已從過去的40多歲上升至55至65歲之間;新生代寄養家庭的育成困難,面臨世代交替的瓶頸。
花蓮家扶中心主任 施政廷:「我們在安置的孩子其實大概都是在50名到60名左右孩子的安置數,那其實以在這樣寄養這樣,對我們來說其實是遠遠不足。」
此外,目前具原住民資格的寄養家庭僅占15%,但需要寄養安置的兒童中卻有高達70%為原住民;長期投入寄養服務的溫媽媽分享,她在陪伴寄養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幫助孩子的心靈找回家的溫暖。
寄養家庭 Muwa Mangququ:「(妳跟他感情怎麼樣?)應該是自己是布農吧,就覺得他很可愛然後又加上可能是自己族群的,然後就會覺得說捨不得啦,對。(他現在是跑去哪?)就被領養到澳洲這樣。」
花蓮家扶中心主任 施政廷:「所以我們也一直期待我們可以在原住民籍的這樣的寄養家庭多一些開發,因為畢竟族群性的不同,我們希望如果族群性能比較相對應接近孩子的部分,對於孩子在生活照顧上他們的文化性、然後他們的一些族群特性,我覺得對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會有比較大的幫忙。」
花蓮家扶中心約有70位兒少正等待寄養,呼籲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兒少能夠獲得溫暖的家庭關懷。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