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豐富戰地文化的金門也在70年代左右隨著經濟起飛、建設需求也增加,一群原住民族人不畏千里,飄洋過海到金門從事營建工程,為金門的建設付出辛勞,而當時的族人也落地生根,逐漸形成新原鄉;根據統計,目前金門縣原民人口來到1,345人,文化傳承的使命也逐漸萌芽,而興建聚會所的需求也逐漸浮上檯面。
金門縣台灣原住民協進會理事長 Tenged(林忠義):「像假日來這裡聊天、我們做一些療癒的活動,我們都是工人,我們的長輩去工作的話,他的小孩子禮拜六、禮拜天做什麼?玩手機;如果我們有聚會所,我們這個年長的帶小朋友在聚會所做一些文化的傳承也好,最主要就是我們可以帶他(學)語言。」
金門縣台灣原住民義工協會理事長 Ali(高凡媜):「族語啊,還有練跳舞、還有我們原住民手工藝品的(課程)、雕刻、還有編織都放在那邊,當然是要比較大的廣場,因為現在的廣場很小間。」
延續文化傳承之餘,家長們同樣也關心孩童的課業,因此運用社區閒置空間並結合在地資源,補足課後輔導的學習需求。
金門縣台灣原住民協進會理事長 Tenged(林忠義):「我們就在隔壁另闢一個教室,國中小的話將近70個,因為我們沒有聚會所,那我們就是說我們先把計畫送上去,然後我們要找一個教會跟我們協辦這件事;在課輔這個部分,我們請金大的學生給我們幫忙。」
隨著金門原民人口的增長,文化的延續也遇到許多挑戰,興建聚會所的需求也越來越急迫,20年下來金門的原民團體不斷遊說中央地方政府,終於在今年3月敲定一處閒置營區,作為原民聚會所的預定地。
記者 Kacaw:「穿過荒煙蔓草,映入眼簾的是一處廢棄已久的閒置營區,今年三月分原民會是會同了國防部等相關單位前來勘查、選定這一塊地作為金門地區未來的原住民聚會所的重要基地;走進建築物可以看到,地上都是滿滿的天花板碎石,而門窗設備也都是殘破不堪,不過在這樣的狀況下面,族人期待興建聚會所的心願是在這滿目瘡痍之中,燃起了一絲希望。」
等了20年,期盼已久的聚會所也有了落腳處,不過這一處聚會所預定地,產權歸屬複雜、協調過程也是一波三折,族人們是希望拆除廢棄營區的房舍,不過這樣的要求卻被拒絕。
金門縣台灣原住民義工協會理事長 Ali(高凡媜):「因為那時候我們因為沒有沒有一個真正的(據)點在辦活動,所以我們就有再提(聚會所),那後來是有找(地點)、是在我們金湖的屏東那邊是有一個點,可是問題是經費還沒下來、所以就還沒蓋,它那個是屬於國軍的廢墟。」
金門縣台灣原住民協進會理事長 Tenged(林忠義):「這個土地是國有財產局(署)、持有的是軍方,他們縣府去協調完以後同意了、這兩個單位都同意了;(現在)卡在建築物結構的部分,因為建築物結構軍方不希望我們去動它。」
然而,這樣的結果仍令人擔憂,不僅孩童學習安全堪憂、連文健站的成立也都會出現挑戰。
金門縣台灣原住民協進會理事長 Tenged(林忠義):「文健站這部分一定要設在我們聚會所,因為我們在這裡沒有固定的居所的話文健站也很難設立,因為他來考評的話(消防檢測)不會通過;那我們在7、8月的時候,原委(民)會也有請結構技師來評鑑,上面的天花板都快掉下來了,如果在那個地方上課你還要戴鋼盔喔。」
幽默地透露心中無奈,仍是希望族人能安全無虞地使用聚會所,對此,縣府也表示會積極協助。
金門縣政府參議 呂清福:「縣府現在一直積極在協助各單位,希望能夠提供給原住民有一個共同集會、聯絡情誼的一個場所,初步已經有一個眉目,希望在今年希望可以來促成這樣的一個計畫。」
雖然目前閒置營區房舍仍有結構上的疑慮、以及設備更新的問題,不過族人懸著20年的心也終於有了著落,族人更是期盼能儘速動工,讓文化的延續能在金門萌芽。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