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狹人稠,也讓土地成為島嶼上最寶貴的資產,然而過去缺乏因地制宜的土地管制規範,讓原鄉地區陷入建地、殯葬設施跟公共空間不足等多重困境,但隨著國土計畫誕生後,也為部落土地發展,帶來一線曙光。
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表示,「在國土計畫架構下,它提供彈性土地管理的空間,如何能夠從傳統的智慧面對未來需求找到一種方式,在整個規劃過程,營建署是給予寬限,但是它的前提是這個權限一定是來自部落內部有規範。」
也就是當政府釋出有史以來,最大善意的國土規劃空間,讓居民由下而上參與,一步步達到土地管理自治目標,但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提醒,計畫啟動的先決條件,必須先讓部落形成「內部共識」,才能有效避免「土地炒作」亂象,再次發生。
吳勁毅說,「依照現在土地私有化的制度,未來這些新增的建地,到底是不是族人自己可以用,還是會因為土地炒作被別人買走,那我們辛辛苦苦做的事情,結果是別人獲利,這件事情其實部落在討論過程當中,它必須放在心上。」
總統府資政孫大川表示,「所以我們培養這群新的土地尖兵,將來在土地的利用跟土地的保護這個部分,可以有更符合現代技術。」
因此培養新生代的土地尖兵,積極投入在盤根錯節的原鄉土地規劃中,與部落共思,和政府對話,攜手找出可行之道,也成為政大近年來肩負的重要任務。
政大地政與環規碩士原專班主任Daya Dakasi (官大偉)指出,「現在面臨到越來越多必須去掌握國家政策、或工具改變這個國家體質,在這樣需求之下,跟台灣所有願意一起來,為共同事務努力的夥伴一起協力。」
政大校長郭明政也表示,「我們希望培植更多人才,可以是政策的參與者、是政策的執行者,讓原鄉土地可以有更大效用」。
就在12月10號國際人權日,政大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專班也在成立三年多後,正式揭牌,可望立足學術、望眼國際,並成為部落跟國家間的橋梁,實踐原住民族土地與轉型正義。
責任編輯:嘎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