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台耕耘機反覆翻土整地,族人再分工進行播種、播土、覆土。這裡原本是休耕的農地,如今族人選擇在這裡進行旱稻種植。
都歷部落居民Ropi表示:「這個是Ingro,可以煮成白米飯,上面那個是Calanohay,那個是糯米,那種的有毛,(這些是我們過去主要的米食嗎),是的,這個過去,我有參與過種植也吃過,後來老人家怎麼不種是因為儲存不了,也因為有了水稻。」
都歷部落居民 Kolas表示,「老人家以前就種植,就在旱地,老人家以前就犛地,他們就播種。」
族人所播種的旱稻有3種,分別有糯米、白米種及經農業改良場改良的米種,旱稻的多元品種耕種,其實也是為了因應近年來的水資源減少,因此族人希望能將失傳近30年的旱稻重新種回來,落實里山里海計畫的推動,也是復振部落傳統植物。
旮部融岸文教促進會理事長 Siku(吳筱帆)也表示,「那因為今年真的水資源不太夠,然後部落裡面,也開始減少我們種稻的機率,想說是不是可以從我們這邊,從我們這裡開始,然後種植一些旱稻,能夠把旱稻復振起來,如果可以種植旱稻,當然是最好,能夠可以推展到部落新的產業。」
這次傳統旱稻的復種,也特別邀請部落文健站的長輩們來共同參與,透過長輩們的回憶,傳承過去種植旱稻的生活跟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