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來說當然是需要的,但公衛師到了衛生所之後,能夠協助的是什麼?」桃園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表示。
政府在堆動衛生所轉型為「社區健康照顧管理中心」是增加工作量,還是調整原來的工作量?台灣公共衛生師法,歷經多年終於在109年三讀通過,成為台灣公共衛生發展的里程碑。醫師認為公衛師導入衛生所有其必要性,但依照公共衛生師法,公衛師不得涉及醫療行為,這樣一來,該如何去因應部落跟社區的需要?
桃園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表示,「以公衛師導入假設說人力不足,公衛師能夠做的在醫事上面,若有醫療法的規範而不能執行,只能做一些公共衛生行政事務,幫助效益不大。」
學者也認為公衛師若要發揮最大效益,必須建立在衛生所醫事人力資源足夠且穩定的條件上。而公衛師的訓練環境中,除了專業知識外,針對原住民族地區,文化敏感度在公衛師的養培力過程中更加重要。
台灣原住民族長照聯盟協會理事長 Umin‧Itei (日宏煜)則表示,「如果我們的公衛師沒有相對的文化敏感度的時候,在服務時可能就會用他的專業凌駕到
整個部落的主體性或是我們的文化。」
不讓專業語言凌駕於原住民族文化之上,學者也提到在知識提升下,民眾對健康、醫療和安寧的照顧需求,比以往更多。
獅子鄉衛生所醫師 Laupi Maligilig,「如此的政策下來,各個偏鄉、原鄉與部落,都有不同的健康概念,及不同的醫療狀況,應該要因地制宜。」
原鄉在未來轉型過程中,衛生所要定位在成為服務的提供者、規劃者還是監督者?這正是當代衛生所要面臨的挑戰,而過程中,更牽動著這項計畫是否能有效地進入社區和部落,投入並準確改善原住民族健康問題。3
責任編輯:德蘭亞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