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kebalan的流流之心」 記錄後裔尋回噶瑪蘭之路

大綱

流流社位於現今的宜蘭縣五結鄉,是噶瑪蘭族人世代居住的部落,也是族人的舊稱。在宜蘭的利澤簡社區學校和宜蘭大學合作一部記錄片,以流流社後裔為主角,因為文化斷層進行世代摸索,到訪花蓮新社部落,要尋找一條回到噶瑪蘭的路。

流流社位於現今的宜蘭縣五結鄉,是噶瑪蘭族人世代居住的部落,也是族人的舊稱。在宜蘭的利澤簡社區學校和宜蘭大學合作一部記錄片,以流流社後裔為主角,因為文化斷層進行世代摸索,到訪花蓮新社部落,要尋找一條回到噶瑪蘭的路。

kebalan的流流之心主角林詠哲說明:「希望你們以後有人再提起,你們可以知道,曾經有噶瑪蘭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

直到高二才得知噶瑪蘭身分的林詠哲,闡述著自身母體文化的流失,林詠哲在參與宜蘭利澤簡地區的社區學校時,老師偶然得知林詠哲的噶瑪蘭身分,因此在社區學校老師的陪伴下,到訪新社噶瑪蘭部落,開啟尋找身分的記錄片”kebalan的流流之心”。

kebalan的流流之心導演陳儀諠表示:「因為我們不是族人,但是我們很想要知道說,當地的年輕人是怎樣去看待自己的族群文化,因為剛好有記錄片的媒介,所以我們就透過記錄片,去帶學生去探索他們的環境,從中希望說他們可以更了解他們自已的文化是什麼。」

片中還有另一名主角陳恩典,同為流流社的噶瑪蘭族人,一同到訪花蓮豐濱新社部落,在當地族人的帶領下,深入了解噶瑪蘭的歷史及移居過程,親身體驗香蕉絲的製作,重新與母體文化作連結。此外,記錄片的放映地點,特地選在流流社風味餐廳,用視覺和味覺串聯起花蓮及宜蘭的噶瑪蘭族人。

kebalan的流流之心主辦人黃兵善說明:噶瑪蘭族人很會利用周遭的食材,他們去採集去補獵這個美食,我們很希望說可以結合我們記錄片裡面的文化的概念,希望可以一起推廣給民眾,讓大家更認識噶瑪蘭的文化。」

kebalan的流流之心主角陳恩典表示:「流流社是我的外婆家,這也是我6年級畢業前每天都會來的地方,我知道我是噶瑪蘭人之後,每年的夏天我都會拉著我爸媽去採大葉山欖。」

流流社是宜蘭噶瑪蘭族人,世代居住的部落,自1987年開始,移居花東的族人,也開始回到宜蘭尋根,流流社因此成為正名運動的重要基地,在2002年時噶瑪蘭族正式正名為台灣第11族,但流流社的噶瑪蘭族人未取得原住民身分,如今流流社的噶瑪蘭族人,還在尋找一條回到噶瑪蘭的路。

責任編輯:趙致中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