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台灣土雞保種復育 看好部落優勢促地方創生

大綱

這場紅羽雞試吃會上,推動台灣土雞保種復育的兩位重要師徒推手,李淵百及陳志峰教授,親臨部落現場參與,面對全球大環境劇變,看好部落優質環境及文化優勢,不同風土中復育出台灣特色土雞,開啟部落地方產業創生的同時,隨著國內飲食健康及飼養環境友好的意識抬頭下,進而帶動紅羽雞重回大眾視野。

中興大學榮退名譽教授 李淵百:「在這種全球化的話,大家都是為了競爭市場,然後競爭市場最容易就是便宜,就是降低成本,然後讓你很容易就吃到很便宜的雞肉,但是這一個話,就會付出很多其他的代價,就是說這個最開始的時候,大家的感覺雞肉不好吃了。」

持續推動台灣土雞保種運動30多年,中興大學師徒李淵百教授及陳志峰教授,有感於全球大環境的改變,但隨著國人對於飲食營養健康及飼養環境友好的意識抬頭,看好部落養雞傳統文化,能開啟產業地方創生。

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 陳志峰:「其實養雞對部落來講,在台灣現在這麼多部落在飼養,其實對他們來講都不陌生,那只是說早期的飼養跟現在的飼養,有一些技術上的改進,因為早期的飼養只是為了自己在家裡面有食物可以吃。那今天假如說,部落要把牠當作一個青年返鄉的經濟的話,那就要帶進一些飼養的技術。」

陳志峰也分享,部落養雞,在初期搭建雞舍時,要最先克服的四要素:防寒、防熱、防野生動物,同時因應山區暴雨,也要做好排水系統,再來就是飼養技術。

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 陳志峰:「跟部落這幾年的輔導的話,剛剛講的,我們要讓部落的自己產地的副產品能夠融入到產品的特色,這是很好的概念,只是在養殖上順序要調整,就是先給牠吃飽了,接下來還有很多時間,然後把我們的副食給牠,增加一些牠肉的風味,這樣就會產生增加各個部落產品的特色。」

將各部落農產品,當作養雞副食,創造出不同風味的台灣土雞,近幾年來,隨著紅羽土雞進入全台各部落,飼養出來的多元風味,也被冠上許多獨具特色的名稱。

雞農 陳登光:「後來去接觸一些養雞人士跟前輩以後,我才覺得,如果你要把牠當作是一個產業,就不應該是這樣子,應該要進化一點,後來就去(部落大學)上課,才知道原來養雞真的是有一些學問在。」

新竹縣五峰鄉多元產業發展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 張文晴:「我們最主要是想要打造一個,在傳統老人家養雞的架構裡面,一個有系統性的去規劃,怎麼樣把雞養好。然後再來就是可以有跟附近的居民部落,還有一些文健站的長輩們有一個來共同學習的場域。」

養雞不僅能陪伴部落長輩,兼顧社會照顧,甚至也可以帶動青年返鄉,解決部落人口外流問題,創造青銀共好的產業環境,藉由土雞重新串起部落人際網絡,這樣的模式其實早有先例,像是台中和平區達觀部落的德瑪汶協會在中興大學的輔導下,深入推廣在大安溪沿岸的泰雅原鄉中,如今這股精神,也正擴散到其他原鄉地區。

責任編輯:Nxy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