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兒童節了,許多孩子期待收到禮物。而民間團體發表兒少紀錄片,藉由影像傳遞孩子的心聲,17名受訪兒童也反映出三大訴求,像是認真地對待我們(孩童)的意見、給予尊重且同理的回應、重視差異與需求就有家長表示,就算收到老師在聯絡簿的反映,也會陪伴孩子整理情緒與事情的經過。
家長 Kating:「你今天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老師會寫聯絡簿?(孩子)他就敘述給我聽,在學校(孩子)你已經受到委屈,那回到家裡,我相信他一定是希望他被接受跟被理解的,所以我們不會用責罵,或者是否定他的語氣,去詢問他整個事情的經過。」
勵馨基金會社工諮商處長 曹宜蓁:「可以讓孩子在第一時間就能夠說出他們以為的祕密,避免這個孩子他因為不敢講,因為害怕遭受家長的責備,所以就選擇隱瞞,遭受到更多的剝削、利用跟傷害。」
對此,臺灣兒童權益聯盟也提出三項政策建議:強化表意與被聆聽、促進兒童參與、提供兒童多元的支持,在家中、學校、公共場域創造安全的溝通空間。
臺灣兒童權益聯盟常務理事 解慧珍:「不要等他們來說,我們要邀請他們來說,他們說的時候,我們要認真地聆聽,他們要在跟我們的互動當中才學會更能聆聽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當他們覺得被尊重的時候,他們的自信在過程當中被建立。」
民進黨立法委員 林月琴:「真正的兒童參與不是我們幫他們做決定,而應該是我們跟他一起討論,一起做決策,這才是真正的表意權,也是希望能夠讓我們的兒少能夠參與我們的公共相關政策。」
兒權盟強調,政府機關在制訂與兒童相關的政策時,也應確保兒童的意見確實反映在決策過程中,也必須考量數位世代的來臨與兒童不同的需求。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