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南島國際交流 毛利青年深入台灣原鄉部落

大綱

近期有一場長達六周的南島國際交流活動,有一群毛利青年團來到台灣,從南到北再到花東、蘭嶼,繞行台灣一圈,深入不同族群原鄉部落,其中他們來到新竹尖石鄉,從泰雅族高山農業中,一探文化生活的實踐過程,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延續族群文化生命,這一場深度交流,激起了什麼樣的火花?又如何幫助彼此,找尋族群主體性及生命的方向?透過鏡頭帶您一起深入了解。

海拔超過一千公尺,這裡是新竹尖石鄉田埔部落,今年冬天迎來了,遠從紐西蘭而來的毛利青年,數日的交流中分別在鎮西堡及田埔部落,從在地農業中,一探泰雅文化生活的實踐。

在地車隊成員 林祖念:「部落的長老頭目帶他們去參觀他們的果園、奇異果,他們那邊其實也有奇異果,他們很震驚的是說居然在我們這邊,奇異果是不打農藥的,我們這邊是打有機的。」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學生 Rhianan James:「感覺很神奇,特別是我們可以交流,我們有談到我們有一位來自Ōhaupō的族人分享建議,說他是怎麼做的,在紐西蘭什麼行得通,因為我們國家是以奇異果聞名,我們種奇異果能有機會交換種植知識真的很棒。」

各自在不同的土地上努力開花結果,從奇異果到小米園,如何傳統文化生活中傳承與創新,以土地為本的部落教室,有別於一般觀光客的部落小旅行,深入部落與族人交流互動。

在毛利青年的帶動下,與現場長輩學習泰雅語,部落長輩們也藉此了解毛利文化,從中也發現了彼此文化的相似與連結。

田埔部落長老 Hayung Beyhu:「很感動的是,在語文雖然不通但是從肢體的語言,然後跟闡述的經歷跟過程,跟祖先沿途下來的(遷徙)沿脈(絡),幾乎都是雷同的。」

小米方舟計畫成員 Pagung Tomi:「他們對他們的那個生命跟族群的那一個認同,我是覺得是我們台灣的原住民需要學習的,那特別是他們遠從他們的國家,然後來尋根這件事情,在我們的年輕人,那這一塊應該還要再好好去思考。」

原鄉人口的高齡化,部落長輩們從毛利青年展現自我文化認同的過程中,也不禁回頭思考,如何能讓更多青年參與,持續守護文化力量的同時,也能向外開拓與世界連結。

奧塔哥大學學生 Maioha Watson:「我覺得很重要也很珍貴的是,在這裡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展現他們的生活智慧有系統性的,如何用儀式來告訴人們應該要怎麼做,我覺得這是很美麗也很棒的,也是我們來台灣學習的地方。」

奧塔哥大學學生 Tenaya Hera-Maree Brown:「我們人與土地靈性的連結就像Mapihi說的,這跟我們非常相像,我們跟土地有很強的連結、我們與家庭有很緊密的連結,所以我想能夠跟你們還有台灣分享這個,我想這是很多人從這趟旅程得到的收穫。」

遠渡大洋洲、迢迢九千公里,這群青年們的心中都有一個認定,那就是毛利人的最早祖先,是從台灣出發。

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執行長 邱毓斌:「我會慢慢透過這個交流,我們能夠找到自己部落的主體性、台灣原住民的主體性,以及我們抓住整個自己生命力的方向,我覺得這是這次參訪如果可以做到那些,能夠對我們的族人、特別是部落的年輕人或者是在各大學裡面,接觸到這次毛利同學的年輕人。」

用生命影響生命,這群從紐西蘭兩所頂尖大學挑選出的十位學生,來到台灣進行為期六周的深度交流活動,由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系負責安排,從南往北再到花東、蘭嶼,繞行台灣一圈,深入不同族群原鄉部落;其中他們所體驗泰雅族居住的高山環境,體悟在當代社會中,發展農業的同時也努力守護族群文化,展現出族群生命力的強韌,也希望能帶著這股能量回到紐西蘭,讓南島族群的文化精神,如繁花盛開般,持續向下扎根與擴散。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學生 Te Mapihi Kahurangi Tutua:「對我們來說,我們都在捍衛族語、原權還有很多重要的聲音,我們很開心可以看到你們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我覺得我們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成功經驗,如何讓互相的文化順應當代過程,就像Pagung她也是嘗試在自己的家鄉實踐,我覺得這是很棒的方式,展現文化的生活樣貌,我們也會用我們的方式進行。」

責任編輯:黃金倪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