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超過一千公尺,這裡是新竹尖石鄉田埔部落,今年冬天迎來了,遠從紐西蘭而來的毛利青年,數日的交流中分別在鎮西堡及田埔部落,從在地農業中,一探泰雅文化生活的實踐。
在地車隊成員 林祖念:「部落的長老頭目帶他們去參觀他們的果園、奇異果,他們那邊其實也有奇異果,他們很震驚的是說居然在我們這邊,奇異果是不打農藥的,我們這邊是打有機的。」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學生 Rhianan James:「感覺很神奇,特別是我們可以交流,我們有談到我們有一位來自Ōhaupō的族人分享建議,說他是怎麼做的,在紐西蘭什麼行得通,因為我們國家是以奇異果聞名,我們種奇異果能有機會交換種植知識真的很棒。」
各自在不同的土地上努力開花結果,從奇異果到小米園,如何傳統文化生活中傳承與創新,以土地為本的部落教室,有別於一般觀光客的部落小旅行,深入部落與族人交流互動。
在毛利青年的帶動下,與現場長輩學習泰雅語,部落長輩們也藉此了解毛利文化,從中也發現了彼此文化的相似與連結。
田埔部落長老 Hayung Beyhu:「很感動的是,在語文雖然不通但是從肢體的語言,然後跟闡述的經歷跟過程,跟祖先沿途下來的(遷徙)沿脈(絡),幾乎都是雷同的。」
小米方舟計畫成員 Pagung Tomi:「他們對他們的那個生命跟族群的那一個認同,我是覺得是我們台灣的原住民需要學習的,那特別是他們遠從他們的國家,然後來尋根這件事情,在我們的年輕人,那這一塊應該還要再好好去思考。」
原鄉人口的高齡化,部落長輩們從毛利青年展現自我文化認同的過程中,也不禁回頭思考,如何能讓更多青年參與,持續守護文化力量的同時,也能向外開拓與世界連結。
奧塔哥大學學生 Maioha Watson:「我覺得很重要也很珍貴的是,在這裡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展現他們的生活智慧有系統性的,如何用儀式來告訴人們應該要怎麼做,我覺得這是很美麗也很棒的,也是我們來台灣學習的地方。」
奧塔哥大學學生 Tenaya Hera-Maree Brown:「我們人與土地靈性的連結就像Mapihi說的,這跟我們非常相像,我們跟土地有很強的連結、我們與家庭有很緊密的連結,所以我想能夠跟你們還有台灣分享這個,我想這是很多人從這趟旅程得到的收穫。」
遠渡大洋洲、迢迢九千公里,這群青年們的心中都有一個認定,那就是毛利人的最早祖先,是從台灣出發。
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執行長 邱毓斌:「我會慢慢透過這個交流,我們能夠找到自己部落的主體性、台灣原住民的主體性,以及我們抓住整個自己生命力的方向,我覺得這是這次參訪如果可以做到那些,能夠對我們的族人、特別是部落的年輕人或者是在各大學裡面,接觸到這次毛利同學的年輕人。」
用生命影響生命,這群從紐西蘭兩所頂尖大學挑選出的十位學生,來到台灣進行為期六周的深度交流活動,由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系負責安排,從南往北再到花東、蘭嶼,繞行台灣一圈,深入不同族群原鄉部落;其中他們所體驗泰雅族居住的高山環境,體悟在當代社會中,發展農業的同時也努力守護族群文化,展現出族群生命力的強韌,也希望能帶著這股能量回到紐西蘭,讓南島族群的文化精神,如繁花盛開般,持續向下扎根與擴散。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學生 Te Mapihi Kahurangi Tutua:「對我們來說,我們都在捍衛族語、原權還有很多重要的聲音,我們很開心可以看到你們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我覺得我們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成功經驗,如何讓互相的文化順應當代過程,就像Pagung她也是嘗試在自己的家鄉實踐,我覺得這是很棒的方式,展現文化的生活樣貌,我們也會用我們的方式進行。」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