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成立,今年成立滿3年的那瑪夏區傳統狩獵文化協會,預計在明年與林保署簽訂《山林資源共同管理行政契約》,而不同於其他協會以民族為主體的那瑪夏區獵人協會,是以區域作為協會出發點;主要是認為那瑪夏屬於多民族共生地方,不該單就討論和維護其一族群的狩獵權益,因此就以過去獵場範圍做劃分;而從目前的成員組成和人數來看,總共195名的成員當中,雖然布農族比例還是位居多,但其他民族的比例總和也占了20%。
那瑪夏區傳統狩獵文化協會理事長 Bukun Ismahasan Islituan:「日據時期到現在,我們的獵場就已經分配在各個部落、而不是各個民族,那當然各個部落裡面還有他的家族的獵場自己再分出來;所以這個概念來講的話,大家就不會有問題。」
其中,獵人數第二多的卡那卡那富族是高度仰賴溪流的民族,也進而發展出豐富的漁獵文化;所以在訂定獵人自主管理自律公約時,也特別把捕撈規範納入其中,凸顯對於在地族群的尊重,也是完整守護山林的使命。
那瑪夏區傳統狩獵文化協會總幹事 蔡運福:「在地一個族群–卡那卡那富族,他有他的很豐富的、很神祕的漁獵文化,那他是一個高度、早期過往來講,他是高度一個仰仗溪流文化的族群;那麼我們協會特別就是因為他們的這種特殊文化,特別在我們的狩獵規範裡面,也把這個漁獵部分納入規範裡面。」
那瑪夏區傳統狩獵文化協會理事長 Bukun Ismahasan Islituan:「這兩個很重要的民族的狩獵採集的部分把他放在一起,然後一起來經營一個山林、一個區域,所以我們必須要多面向的方式來讓他存在。」
能夠在一個這麼多民族的地方把共同來把意識跟價值放在一起思考和運作,理事長坦言其實很不容易的,這必須拋開主觀意識和族群優越感,才能保障每個族群的狩獵權;接下來協會也將邁入下一個里程碑,盼在成功簽訂行政契約後,獵人們都能更自在的在山林和溪流狩獵。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