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Aras Sawawan:「這邊是夏威夷畢夏普博物館,這裡在《太平洋藝術節》期間都是充滿這種電鋸聲還有敲打聲,就是因為這裡是雕刻創作的重鎮,每個代表團都會完成三到五米長的巨型船槳。」
斐濟雕刻藝術家 Iliesa Latu:「這個圖案代表家庭,這些三角形互相緊扣,其中一個是女性、另外一個是男性。(這是男性、這是女性?)這是女性(空白的)、這才是男性(條紋狀),這邊跟那裡的圖案在斐濟稱作是集體(社區)圖案。」
可以說斐濟的文化生活都在這支大型船槳上了,因為還有當地傳統樹皮衣的紋路意象、植物以及船隻圖案;不過最特別的,還是在板狀划水面上,有個用黑色顏料填滿的圖案,周圍有不同三角形包圍。
斐濟雕刻藝術家 Iliesa Latu:「這個圖案(三角形)象徵獨木舟的船帆,代表我們都是航海民族,讓我們聚集在這裡做這些船槳雕刻,因此這是象徵太平洋地區的傳統,將我們連結在一起。」
在結實纍纍的的芒果樹下,一群來自庫克群島的藝術家們也趕著在這周五前完成船槳創作。
大面積重複性的圖騰其實有兩部分,靠近船槳版面的是代表人類,上面的部分則是庫克群島出現在傳說故事的海洋動物–章魚。
庫克群島雕刻藝術家 Moeroa Moeara Tupuna:「我們試著將海洋生活以及人類生活象徵性地結合在船槳上,這非常重要!因為這兩者代表不同地方,一個是陸地、一個是海洋,讓他們結合在一起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
已經完成上漆的大型船槳,由來自台灣不同族群的藝術家完成;從握把上的排灣族文化特徵,一直到船槳划水面,則是由阿美族藝術家們完成。
雕刻藝術家 Atang(陳權榮):「所有的整體有排灣族的,因為我們的雕刻有排灣族有阿美族,所以我們就結合起來;像那邊有一個百步蛇是排灣族的神靈,就是保護我們人民。」
雕刻藝術家 Kacaw Mayaw(胡銀祿):「不管是哪一族、不管是哪一個國家,反正是在南島語系裡面的圖騰,就在這個地方。」
一雙手緊握住象徵耆老的手,並帶著象徵後代孩子的布條橫跨海洋,一起來到藝術節現場與其他地區交流;來自台灣的雕刻家發現,各地區使用的圖騰圖案高度重疊,也找到與大家的共通性,並認識不同的創作方式。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