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奇美重現Papodawan 記錄典藏傳承珍貴文化

大綱

在秀姑巒溪中下游也有傳統捕撈溪流技藝。在歷經2個月工期,奇美部落族人運用天然地形跟溪流走向,重現消失近40年的捕撈裝置(Papodawan),因此國立海生館也透過這次機會,偕同學術單位一同紀錄,希望藉著系統性的方式把珍貴的溪流捕魚文化加以典藏,協助在地族人傳承。

兩人協力把水中大石頭滾動排列之後,依序把每袋25公斤以上的沙包堆疊放置,形成一個小型的水道。族人正在復振一項消失30年的傳統漁法裝置,運用天然地形搭配溪水流量,讓洄游的日本禿頭鯊進入捕撈陷阱。

由於Papodawan(捕撈魚法裝置)過去是各家族自行設置的捕撈陷阱,不會動用年齡階層搭建,每年都會在冬季尾聲開始製作,而在颱風汛期時就會自然銷毀,因此不容易傳授學習。

奇美部落居民 Kacaw Mayaw(鄭志貴):「那時候已經20幾歲了,(父親)就帶我們去看,就說這是昨天晚上,你們吃的就是這個,這是專門抓小魚用的,他也沒有講說這是Lalipes,這個是Tadapodaw,他不講 他只告訴你,這是抓小魚的(陷阱裝置)。」

族人提到,Papodawan(捕撈魚法裝置)過去僅剩3位耆老熟悉製作方法,所幸在最後一位耆老Mayaw鄭光亮傳統領袖往生前,曾經把相關知識傳遞下去,才沒有就此中斷。而製作這樣的裝置除了需要跟魚鬥智之外,在地點、工法及時機的考量都缺一不可。

奇美部落居民 Paros(莊正雄):「水流很急的是在對面,那我們選擇靠這邊,而且這個落差夠,你才可以設Papodawan(捕撈魚法裝置),所以我們選擇這一邊的岸邊,來設Papodawan(捕撈魚法裝置),我們現在要以最少的水量來去設,他的攔砂壩也就是Cascas,就是做Cascas(水壩)跟Cicil(引水槽)。」

奇美部落居民 Kacaw Mayaw(鄭志貴):「所幸在我爸爸還在的時候,那時候我們都出社會,然後就交給我的表弟,我爸爸特別交代我弟說,你學會之後一定要交給我的兒子,很高興,因為還有人還會做,還有我們這些人還可以做,就怕說到了我們這一代之後,是不是後面還有還有人,會接續這樣的做法。」

日本禿頭鯊是河海洄游生物,因此從秀姑巒溪出海口到上游都有不同的漁法,這也是需要族人對於溪流地形以及物種習性有一定程度了解才會發展出來。

這次一起參與紀錄的海生館教師指出,因為海生館在2023年的田野調查中透過一張照片展開復振計畫。後續開始跟部落族人合作,重新操作同時拍攝紀錄影片,期待藉著這個成果形成環境教育的課程,而族人在過程中堅持的毅力,也是能夠完成的重要關鍵。

國立海生館環教師 童琳茜:「這個漁法是非常特別的,它就只在奇美部落擁有,然後他們其實是展現了,族人對於地理環境還有這些物種的觀察,然後就形成特有的生態知識,我們稱為傳統生態知識,它裡面是含有科學的意涵,甚至也有科學的實證。」

Papodawan(捕撈魚法裝置)過去屬於各家族自行製作的傳統漁法裝置,蘊含部落運作及捕獵漁場的智慧。透過復振之後如何避免失傳,也是族人需要一起面對的課題。

責任編輯:吳柔思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