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原民土地使用規則座談展開 盼傾聽地方聲音

大綱

0403花蓮大地震,花蓮原鄉土地滿目瘡痍的畫面透過鏡頭映入國人眼簾,尤其是部分地區礦場開發多年,一個天災也考驗著原鄉土地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山區原鄉不只怕震也怕雨,原鄉產業開發的同時,是否也能納入族群生活文化,來思考土地的利用方式?尤其《國土計畫法》即將在明年正式上路,原民會目前草擬「原住民族土地使用規則」也在全台各區辦理座談,由於當中牽涉族人住宅、生活、產業等土地使用,只是族人究竟懂多少?當中又有哪些窒礙難行的地方,透過鏡頭一起下鄉來聽聽地方的聲音。

土石瞬間崩落。4月3日花蓮大地震這天,驚悚畫面就發生在花蓮崇德蘇花公路上,這一震把蘇花路廊震得滿目瘡痍;但其實在蘇花的上方礦場開發多年,土地的承受能力在這一次也讓人看見大自然的威力。

翻過山脈來到西半邊,這次新竹的震度也不小,雖只有零星落石災情,但清明時節雨紛紛,山區族人不僅怕震、也怕雨。

那羅灣休閒農業區兒少關懷據點負責人 Qetun Silan:「政府這一塊就是在20年前艾利颱風過後,這個河川都整治好囉、都變得很寬囉!河溪水、這個山溝也都已經弄好,就是大的水溝;所以針對這個部分,他把我們又劃分到敏感區這一塊,我是覺得說這已經是壟斷了我們的生活、生存這一塊。」

2004年,艾利颱風帶來的大量土石,沿著那羅溪將族人的心血作物淹沒;如今20年過去,那羅溪重新被整治擴大,族人也不再只是靠務農為生。

政大地政系副教授 戴秀雄:「歐盟他們其實一直認為農村已經越來越難以依賴農業、單獨就靠農業來生存,所以你必須要去發展其他產業去支撐他,這時候農戶來講就表示不可能光靠種東西,所以他的額外收入就要去幫他想。」

農業的發展不只是國際在改變,那羅部落近年也轉型為休閒農業區;只是產業在前進,土地分區卻還是沿用50年前的同一套。

新竹縣議員 劉建民:「部落他們在推動各項產業的時候當然會碰到不同的瓶頸,因為每個部落都很分散、每個部落要發展的東西也不一樣,當然所需的資源也不一樣。」

作為地方民意代表,劉建民就以尖石鄉為例,有的部落藉由青年返鄉將在外所學帶回部落,透過寫計畫爭取資源、行銷在地;也有部落是跟學界合作,幫助地方凝聚共識、共榮前進。

那羅灣休閒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Yaweii(徐榮偉):「申請(露營區)合法,我跟你講一般原住民申請不出來,為什麼你知道嗎?你光是計劃書跟蓋最起碼要花兩年多時間,你計劃書你還要寫、寫完之後再請水保技師、再請建築師,然後我們一般建築師他又沒有比較少去做到原民地區的一些農業工程的部分,所以其實那時候我光是縣府去跑這個公文函,來來回回然後跑了好幾次。」

面對各種法令的窒礙難行,爭取土地使用合法的過程中,族人不只要比腦力、比耐力、還要比資本力。

新竹縣原住民族行政處長 雲天寶:「這個《土地使用管制規則》我看到幾個語病,都是在管制,哪會尊重我們?我們真的很累、非常非常累!每提出一個,它(中央)就用其他文字去限縮我們未來的發展。」

政大泰雅族知識研究中心主任 官大偉:「所以真正的解方,我認為對原鄉來講大概就是兩個部分,一個「鄉村地區整體規劃」、一個就是「特定區域計劃」,那這兩個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性:他們要針對這個地方的需求,它的地理的條件、人口的狀態、它未來發展的一些展望去做一些調查、去做一些規劃,之後就去決定說它這裡面土地要做什麼樣的分區?不同的分區要做什麼樣的管制?然後去引導那個發展。」

等了50年,終於要迎來新的國土計劃法,只是土地的分區使用,立法上不僅需要由下而上的傾聽,也仰賴部落的集體共識,讓未來原鄉土地的利用,符合現代法律規則的同時,也能重新納入原住民生活文化來思考,將以往被我們視為母親的土地,不只是生活、灌溉,也可能是重新孕育年輕人回家的嶄新契機。

責任編輯:林懷恩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