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農 豆銀妹:「這個,有一些都出去了。」
小心翼翼將蜂箱內的巢框拿出,上面密密麻麻的蜜蜂看起來真的好忙。年過七旬的豆銀妹,每天就跟這幾十萬隻蜜蜂相處。
早已被叮習慣的她,整理蜂箱動作俐落,卻也不馬虎。採訪期間正值冬天,照顧蜜蜂就得給予充足的糧食,補充熱量。另外蜂箱有些出入孔都關上一半,就是要讓內部恆溫。豆銀妹誤打誤撞踏入養蜂領域,如今也邁入第五年,在南庄地區是經營不錯的模範生。但說到養蜂最頭痛的,還是這些不速之客。
記者 Aras 卑南族 VS. 蜂農 豆銀妹:「(那是不一樣的蜜蜂嗎?)哪裡?(妳旁邊。)那個就是黃腳蜂,黃腳虎頭蜂,牠又來搗亂了,牠是還好抓了一隻(蜜蜂)就走。(這個食物鏈嗎?)像這些我就不會去弄牠,就是那個中華蜂很討厭,牠會把你整箱(蜜蜂)都滅掉。」
包括同一地區的日宏煥大哥,他才養不到一年,也曾遭受虎頭蜂侵擾。短短幾小時就能將一箱又一箱的蜂群滅光,成為蜂農們的頭號敵人。
轉到另一座「蜂箱之城」,其中一排實驗性設置電網,就是來阻止虎頭蜂入侵。返鄉青年根靖慧的蜂箱甚至還有兩層。
蜂農 根靖慧:「那就是我們採收的森林蜜,完全是蜜蜂自己去做濃縮,所以我們跟一般職業蜂農去追的水蜜比較不同。」
拿出巢框向我們介紹這兩層樓的「透天厝」,根靖慧透過不斷與外界合作,她的蜂箱可以依照蜜蜂習慣,清楚地將蜂蜜、花粉以及蜂卵分層。
森林蜜除了蜜源多樣之外,所採的蜜是讓蜜蜂自行濃縮封蓋。因此跟其他地區的蜂蜜還要加工濃縮不同,森林蜜從蜂箱拿出來,湯匙一挖就可以直接送入口中。
蜂農 根靖慧:「應該說養蜂要跟著四季走,然後要非常懂得判斷你這邊蜜粉源的植物盛況,然後你才可以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協助蜜蜂比如說把牠繁旺強群越冬。」
像是冬季蜜,嘗起來帶點苦味,就是因為正值苦楝花、橙花時期,蜂農也不大會取蜜,要留給蜜蜂過冬。而這也反映出林下養蜂對環境敏感度極高。
蜂農 日宏煥:「氣候還有一個是說蜜源,整個大自然的話,極端氣候,整個大自然有時候花蜜源沒有那麼充足,那你要看一下你的蜜蜂的狀況,如果說蜜源沒那麼多的話,相對的你的蜜蜂不能養太多。」
等待著養蜂生涯第一口蜜的日大哥也不急於一時,反而用手機記錄下自己的養蜂日誌,更關注周邊植物生態的健康狀態。而根靖慧說,這是跟土地學習的過程,從蜜蜂的活動力、產蜜狀態,去認識土地的變化以及環境資源。
蜂農 豆銀妹:「牠很溫柔地去採蜜,也是牠又讓水果成長,是不是我們自己會反省我們要怎麼樣對待環境?」
蜂農們都有一致的默契,在蜜蜂數量、蜂場距離上,都不會超過環境及蜜源負荷。小小的蜜蜂,牽起了族人與土地的連結,大家也如蜜蜂般,辛勤地築起共存永續的美好願景。
責任編輯:蕭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