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漁業生物研中心的養殖箱裡,一籃一籃的馬糞海膽。在研究人員細心的照顧下,養殖8個月的海膽就已經有一個手掌大,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為了讓人工養殖的海膽能順利成長,工作人員利用籃子取代礁石,而在室內養殖不僅可以躲避太陽照射,同時還可避免遭受天然災害。
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謝易叡:「海膽如果在室外養殖的話,因為面臨氣候變遷還有一些強降雨相關問題,會導致室外環境水質惡化,把牠養在室內,一方面提供穩定的水溫,還有這些穩定的食物給牠;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外面所帶來的污染。」
研究員表示,人工養殖1噸海水容量的養殖箱,最多只能養50隻,為了提高漁民的養殖經濟,利用室內養殖池的屋頂,可裝設太陽能板,遮陽又能發電提供養殖使用,多餘的電還可以賣給台電,增加漁民的收入。
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謝易叡:「海膽相對其他魚類來說,牠是具有比較高經濟價值的養殖生物,室內型漁電共生這樣的環境之下,它(養殖)的單位面積是受到限制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去想辦法增加它(養殖)單位面積之內,牠可以獲得的效益。」
國內食用的馬糞海膽主要來自澎湖,但天然環境和過度捕撈,野外的族群數量大減,澎湖如今已限制捕撈,國外進口量也增加到一年140公噸,價格相當昂貴,而漁電共生的養殖技術,將可提供國內市場穩定需求,今年也計畫技轉民間企業,希望能創造更高的海膽養殖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蕭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