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片片貝殼穿孔製成的文物,讓人難以想像這是距今約900到1800年前在蘇澳地區的先人,所擁有的工藝技術。這些文物是十幾年前,在蘇澳地區進行蘇花改工程時,意外發掘出的「漢本考古遺址」文物,希望藉由展覽,讓文物回娘家。
民眾陳先生表示:「滿好奇以前的人怎麼做出這些細緻的東西,以前那種只有石頭器具的狀況下。」
南澳鄉長Yokan Dosi(李勝雄)表示:「非常地高興,因為在地出土的這些文物,就是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我們也希望能夠,在當地的附近的場館設置展覽。」
漢本遺址位在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漢本聚落,在泰雅族長輩間有「Blihun」一詞說法,意思是門戶,但目前考古證據,尚未證明漢本遺址聚落先人,跟與當地泰雅族人是否有過交流。
宜蘭南澳泰雅文化館策展員Nekah Batu(曹建馨)說明:「為什麼老人家講Blihun,代表老人家那一個年代,知道這個地方很早就有居住地的人,只是沒有辦法證實說,我們祖先有跟他們有交流,在考古學家發現裡面是一個大型聚落的時候,就代表這裡面應該有交易有疏通,以及有在做一些海洋的交流。」
每一件展示文物,製作精細程度,都在在令人感嘆當時的工藝技術,但考量地方館無法提供文物需要的恆溫設備跟空間保存,所以無法在展覽中呈現所有文物,鄉長希望未來能有更好設備,讓漢本考古遺址,真正地回娘家。
責任編輯:孫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