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廚將煮好的餐點一一擺盤,紅的、綠的香味撲鼻。這是桃園復興區的部落餐桌-山裡坐坐、與時共食。
青農抬著一個榻榻米的餐盤、上頭擺設的是復興在地美食,同時也是青農門返鄉的重要因素。
咖啡青農 Ibu Ismahasan(陳耑妤):「最早回來是因為生小孩,那後來也是覺得不回到市區,是因為我們希望可以多一點時間陪小孩,其實我原本是廚師,所以我在自己家裡面,也一樣可以發揮我自己的學習的專業。」
餐飲業者 Amuy(鄭家梅):「回鄉之後,遇到長輩跟我們的聊天問候,都發現其實我們對自己的土地,跟自己的家園不太熟悉了,所以我們就決定,好、那我們就回去看看,有什麼事情可以繼續發展。」
民眾帶著手套、颯爽地分食烤雞,實踐傳統分享的精神、讓在地美食添增一份溫暖。
民眾:「覺得結合在地的農產品,我覺得讓我很有新鮮感。」
民眾:「很豐盛啊,而且很用心。」
Ibu也坦言要在復興區的土地,種植大面積的咖啡是相當大的挑戰,因此他們肩並肩讓產業群聚有了溫度。
咖啡青農 Ibu Ismahasan(陳耑妤):「所以我們在種時候,我們就已經規劃是走食農教育的路線,到現在去結合我們在地的,其他的農業產業、食宿業者。」
芳療師 Yaway(黃亞玲):「因為(她)想要做一些永續的東西,那你的咖啡渣能不能跟我的芳療做一些結合,我就說可以,所以我有做了很多,像帶一些不同的活動,像咖啡渣的香椎、咖啡渣的沐浴鹽。」
不只泡茶、王俊民也講出一口好茶,因為喜歡喝茶,放棄科技業的高薪、走入茶園;然而要泡出一杯具有故事的有機茶,不僅需要天時地利、也需要絞盡腦汁突破市場競爭。
有機茶農 王俊民:「有機茶最大的困難,其實就是銷售額,這個是我們講2兩的茶葉,以高山的烏龍茶來說,它的價位會比一般平地高一些,那加上有機,有機的產量又更少,那假設你少十分之一的產量,那能賣到十倍的價錢嗎?當然是沒有辦法嘛。」
香菇農 巴力:「(部落餐桌)對我產品的曝光率是非常好的,因為你本身的產品、本身沒有曝光度的話,基本你很難去做一些行銷推廣,還好農會有對這方面有非常用心。」
翻轉過往的觀光模式,青農門大展身手卻也相互合作,發揮彼此的專業與特色,同時也滿足了五感的享受。
芳療師 Yaway(黃亞玲):「大家都知道的馬告,像刺蔥也是一樣,我是想要藉由這樣的一個氣味,把它萃取出來以後,就是發揮在我們的生活上面。」
有機茶農 王俊民:「它叫做佳葉龍茶、GABA茶,這個它是晚上喝了會幫助睡眠,會讓你放鬆好睡的(茶),我們就是固定在餐後喝一杯這樣的茶,那大家反應也都很好,確實晚上回去也不會睡不著覺,然後可以有一個聊天的時間。」
餐飲業者 Amuy(鄭家梅):「獵人食坊比較像是一個集結大家所有產物的魔法師,我們比較不是真的下去種咖啡、種蔬菜、種香菇,反而是拿他們的農產品,創造另外一個新的料理。」
2024年底復興區的青農開始串聯,至今舉行近10場的遊程,而青農們最初的相遇,也是因為他,而有了合作的機會。
有機茶農 王俊民:「其實是農會把我們召集起來,為什麼會召集我們這些(青農),其實我們就是各個產業裡面比較有特色,也比較願意去把我們自己的東西,去跟大家分享,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做出自己沒辦法做到的格局。」
咖啡青農 Ibu Ismahasan(陳耑妤):「一個產業想要壯大,其實自己做會比較辛苦,現在的人、趨勢也是比較喜歡多元化的東西,我們這幾個(青農)各自,其實都有在做(部落)遊程,那他(農會)就想說把我們聚在一起,認識彼此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部落的青年、部落的業者,我們是可以有這麼好的合作的模式。」
過往復興區仰賴傳統產業,如今跨域的年代催生青農的創意,將復興山林的美與部落文化融入餐桌,讓人坐在山裡,也嚐到一口土地的香氣,未來他們也將持續連結,讓美食與文化繼續在復興飄香。
責任編輯:黃金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