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從2005年開館以來,長年居全國原住民族博物館入館人次之首,更曾遠赴德國、奧地利交流調查散佚文物;今年適逢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20周年,新北市原民局策劃「編織.復返」特展,並結合論壇,聚焦博物館在文化復返與國際交流上的角色。
新北市副市長 陳純敬:「不管是原民的文化以及我們對博物館管理的技術跟知識,也能提升到國際的水準。」
新北市原民局局長 Siku Yaway(林瑋茜):「我們也是首度的把我們的鎮館之寶、也就是泰雅族貝珠衣,帶來現場。」
展覽以時間軸串起泰雅族織布的多樣手法,從挑花紋路到互動織布機,讓民眾能瞭解泰雅織布的文化意涵;同時也在論壇中探討文物散佚、歸還與技術復返。
泰博館館員 禱祐尤命:「以我們不同的時間線作為引線以及用編織手法的方式,不管是從裝置藝術的呈現、或者是我們旁邊這個裝置藝術不同織紋的呈現上面去反映這個題目,編織、復返。」
論壇講者 尤瑪.達陸:「這些文物在過去,其實各位都會覺得它就是一個歷史;但對我們當代來講,它就是一個非常具有知識性、具有技術性、具有文化性的物件。」
而觀展的民眾也表示,透過展覽不僅看見泰雅織布的美、也能感受到文化延續的重要性,期盼有更多族人的作品能夠被看見。
民眾 拉拜依尤耀:「當然很興奮!然後想說我還可不可以也是像這樣的一個織品場(域)呈現在這個地方。」
新北市原民局長表示,泰博館走過20年,已經成為烏來在地文化的重要平台;未來將持續深耕專業,強化在地連結、拓展國際合作,讓文化真正回到族人的生活之中。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