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紅藜苗種在土壤上,象徵文化扎根的延續,但特別的是這些紅藜可是有到外太空環遊七個月後再返回台灣,除了透過栽種教育活動,也認識基礎太空教育知識,一邊種植上過太空的紅藜;另一邊則是種上地球上的紅藜,未來由學生負責照料紅藜慢慢地成長,再觀察彼此間的不同。
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學生 董晞:「看著太空跟一般紅藜有什麼不同的差異,我覺得很酷,我都沒有上太空、植物就先上太空。」
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校長 顏正一:「小米文化課程有一個紅藜的元素進來,所以他們也開始也做一些,除了觀察之外,還有做一些詩或者是一些紀錄,像這邊有一些他們的一些紀錄的成果。」
2020年國家太空中心,參與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太空計畫「太空種子亞洲未來」,研究太空環境對種子的影響;而台灣將台灣紅藜、蝴蝶蘭、青椒及向日葵的種子送上太空,其中紅藜來自達仁鄉土坂村,並重新復育種在土坂的土地上。
紅藜先生 吳正忠:「其實我們的種子都上過外太空,我就想說一定要回來,我覺得這個種子,它能夠發出什麼樣子我們不知道,但是這個想像,是可以給小朋友很多的無限空間想像的。」
國家太空中心教育辦公室總監 鄭琮生:「這些東西(種子)我覺得應該更具落地,所以我們把它做這個活動,然後我們希望把它在太空的教育、在原鄉做一個萌芽。」
紅藜是排灣族重要的傳統作物,透過這項計畫;不僅使部落有機會和太空科技連結,拓展原鄉族人對太空科技視野,也象徵科技跟傳統的融合與延續。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