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片相鄰農地,一片密密麻麻,另一片果樹稀疏。強烈對比下,你能想像這都是種植鳳梨釋迦嗎?
明明都是鳳梨釋迦,但這塊種植稀疏的農地上,目的就是想要用無毒方式種植。產量受到挑戰,也受到環境保護的限制,但在今年中國禁止國內釋迦進口,反而沒受到重大衝擊。
釋迦農鍾先生:「友善環境種植的農民,對整體來講我們影響比較小,那因為我們整個銷售的對象。我們是以台灣自己內部做通路,所以說影響上比較小。」
國內釋迦多數外銷,果實外表就是在消費市場的取勝關鍵。但釋迦種植最怕蟲害,要如何做到沒有農藥的釋迦?鍾先生表示,平時就要花費大量心力保養果樹。不過外表難免與慣性釋迦園所產出的果實有差,現在外界也協助這些地方小農建置手機APP,將一顆顆鳳梨釋迦的履歷大公開。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農民現在可以去拍照打卡上傳,就會記下日記,會有很清楚的履歷,可以看到他這些生產的履歷,可以很快地知道生產的流程是怎麼樣,然後用哪些資材。」
透過公開透明的生產資訊,建立與消費者間的信任。但在國內5000多公頃的釋迦園中,僅20公頃的面積屬於有機種植。出席記者會的立委陳椒華則呼籲,農糧署應協助這些小農拓展銷售通路,為在寒冬中的釋迦產業,找尋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