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Aras Sawawan:「這裡是《太平洋藝術節》關島展館一旁,它旁邊擺了一整排的白板,上面其實有不同國家地區的語言,像是這個要翻譯水果的就有來自毛利語、還有吉里巴斯、甚至還有大溪地的語言,就是要來找到各地區語言的共通性。」
白板上先用英文寫下單字,再邀請路過的民眾用自己的母語翻譯;這是來自關島說故事大師的構想,希望找到與太平洋各地區的緊密連結。
關島說故事大師 Peter Robert Onedera:「當有一個白板寫滿之後我們會拍照、並且把它們都記錄下來,然後觀察這些字的拼音或是意義有什麼相似,可以將我們彼此連結。」
大師向我們分享,像是數字五、天空等等單字,各地區相似性就很高;而路過的民眾更是踴躍參與,剛放暑假的夏威夷當地學生也感到高度興趣。
夏威夷居民 Kahi’ilani:「在那邊我看到一些滿相近的,像是家這個字我們夏威夷語是『hale』,而從大溪地來的人他們是用『fare』,所以這代表我們之間的連結。」
夏威夷居民 Keli’i:「我的目標是繼續學習我們的語言,因為我們可以跟其他國家地區看到很多共通性,當我們學習自己的語言,我們就能尊重理解其他人;像是毛利語的一,就跟我們夏威夷語很像。」
除了在編織、手工藝品找到相似處,語言的共通性也成為藝術節中交流的重要一環;透過小巧簡單的展館設計增加交流互動,也將彼此的心連結在一起。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