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三十年,主計總處首次發布110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貧富差距從16.8倍擴大到66.9倍;當中高所得財產主要來自股票及房地產。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陳叔倬:「不過大家可以了解就是說,(主計總處)裡面的這一個統計值裡面並沒有針對原住民部分做區別來看待,那在原住民的部分,我們其實可以比較的就是關於原民會它做的經濟調查,它其實是以家庭的年收入來做比較,那家庭年收入的話,因為家庭年收入它就沒有包括關於投資啦,像股票不動產等等。」
學者坦言,原住民財富狀況長期以來都難以統計,主要與族人生活及工作型態有關係。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陳叔倬:「有很多的家庭年收入它也是沒有辦法用收入來直接呈現,比如說農林產的一些收入,因為它的計值是很難計算的,所以這個部分、低薪的部分不算是很完整呈現。」
原民會每四年公布一次台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最新的110年統計中,原住民族家庭總收入,平地原住民鄉鎮區成長率8.77%,與上一次106年的負成長轉正,並快速增加;反觀山地鄉區的部分,比起上一次成長率小跌了0.2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陳叔倬:「那我們可以這樣子大膽的推測是,可能就是平地原住民鄉可能突然多了一群可以納勞健保、然後它的薪資可以被穩定紀錄的這一群人,所以他的收入就會被凸顯出來、然後被看到,這一塊在106年是沒有被看到的。」
當中與政府政策有相當大的關係,其中包括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任內最重要的政績之一就包括文健站的推動設置,根據原民會數據統計,民國106年全台文健站有169站、到了110年來到了429站,翻倍數成長的同時,也培養不少照顧服務人才,提供穩定就業機會;政府政策對於原住民整體收入提升上,固然有達到加分作用,但學者提醒,仍需注意原住民族內部不平等的問題。
原照會秘書長 Yunaw Sili(宋聖君):「當然不只文健站,包含總統上任之後,然後也滿多就是政府國家資源是投往原住民族地方這樣子。」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陳叔倬:「其實原住民總體的家庭年收入還是低於漢人,可是原住民內部的家庭年收入它的差異還是滿大的。」
目前有將近一半的原住民人口居住在都會區,根據110年統計,居住在非原住民鄉鎮區的家庭收入達到96萬5千多元,比起山地鄉的74萬9千多元及平地鄉的73萬4千多元,明顯高出許多;且與106年的差距相比,原住民內部的貧富差距正在持續擴大中。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