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 許恩賜:「就是500號這個地號,被全身移動的時候,已經是影響我們整個大禮部落的土地,我們去(鑑界)測的時候,我的家變成別人的家、我的果園變成別人的果園。」
這起土地糾紛發生在花蓮秀林鄉大禮部落,提出指控的許姓地主拿出地籍圖,指出自己在大禮段地號500號的土地,因為鄰近地主為地號573-27號的土地做鑑界時,界址遭到向北移動5到9公尺,之後申請土地鑑界時,發現自己的果園變成了別人的果園。
花蓮縣地政事務所測量課長 張上桓:「他(許信明)在107年的時候有申請第一次的鑑界,針對他所需要的界址點都有釘好了,109年的時候他又提起再鑑界,這個就是依照我們地籍測量實施規則規定,轉請縣政府的地政處測量科他們到現場去做測量。」
地主 許信明:「所以我第一次鑑界的時候用原始的資料,他用GPS(鑑測)跟原始資料是一模一樣的,第二次他(測量員)去測量,他是用經緯儀器,結果被移動了 5公尺到9公尺。」
為何使用不同測量方式?這是許信明提出的第一個質疑,因為測出來的結果與原始資料不符合。
花蓮縣地政事務所測量課長 張上桓:「原則上現在都用GPS做測量,所以GPS的落差不會到他所謂的9公尺到10公尺,這麼大的落差。」
訴訟代理律師 陳清華:「就是說哪裡凹下去、哪裡彎下去,早期應該用那個地形、地貌來做界線,我去現場看的結果,他們(許信明)講的那個界線是跟地貌相符,他們講的是稜線上面,可是測出來就不是啊!」
現代科技測量究竟有沒有落差?雙方各執己見,然而看似只有幾公尺的移動,影響的卻是鄰近百戶地主的權益。
訴訟代理律師 陳清華:「等於那個地方是牽一髮動全身,你這一塊地的界址跑掉,不是其他附近的土地全部都往北位移,然後會造成他們當地居民界址的糾紛。」
地主 許信明:「那甚至有的人就說地政事務所測量完畢了以後移動了,他又把它放到原來的地方,就跟那個人講你不要移動了,所以現在一定要解決,沒有解決的話後面小孩子不是(會面臨)更糟糕(處境)。」
地主的指控暗示了這起土地鑑界,可能並非個案,土地利用的影響牽動著整個大禮段的地主,公部門與在地居民對於界址認知的不同,也讓人看見了對於土地背後文化脈絡的不理解,引發了族人相互爭地的窘境。許信明坦言接下來不排除提起刑事訴訟,串聯受影響的鄰近地主連署抗議。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