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約100公里的南迴公路整路沒有醫院,相當於從台北一路往南到苗栗,沿途都沒有醫院,看見家鄉醫療資源的缺乏,出生台東達仁土坂部落的排灣族醫師徐超斌,2018年集結各界善心人士成立了南迴基金會,除了在110年成立居家護理所,近期更在台東縣大武鄉成立「南迴診所」,要結合定點門診以及居家醫療的模式,改善南迴幅員遼闊,不便就醫的問題。
南迴診所護理長 tijuku(黃翠華)說:「現在診所開了它能做什麼,第一個就是定點式的服務,就是可以行動的民眾,他可以來診所看診,不能行動的民眾,我們就是去家裡面做行動醫療、做行動護理。」
衛福部政務次長 王必勝說:「我們現在知道這個5G,加上現代的這個遠距的設備,可以把我們醫學中心的資源藉著科技帶到當地來,雖然不能解決所有的事情,但是可以有部分的成效,我想這部分還可以再繼續推。」
然而持續完善醫療資源,不只有硬體跟軟體的建置,人力也相當重要。目前南迴診所只有一名醫師,義大醫院支援醫師一名、護理師三名、醫務人員二名,除了要在診所看診,也必須到病患家行醫,負擔相當大,針對醫事人員人力資源的投入,衛福部表示,仍有商討空間。
衛福部醫事司長 劉越萍認為:「我覺得可以拆開兩部分,等公費生過去,或者是說跟其他醫療院所一起合作用資源的醫師,這都是未來在診所營業項目中可以討論的一個重點。」
南迴診所醫師 Djaikung Luveljeng(徐超斌)說:「目前我們是有慢慢找一些其他的醫院(醫療人員)來支援,但那畢竟是短期的,因為其實民眾需要的是醫病關係要長期建立的,你久久來一次你很難建立醫病關係嘛。」
根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統計,在台北市每平方公里至少約有41名醫師,對照每平方公里約不到1名醫師的台東縣,是相差了465倍,未來南迴診所要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拓展醫療業務,也有賴各界與政府的支持與協助。
整理:施容亘/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