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擔任醫師替病患看診,學員VS病人:「好像沒有很腫,吃藥可以改善,我想說要不要打針,」趕快消炎一下。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2號辦理「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公費生追蹤管理暨輔導機制」,透過糖尿病、痛風、口腔癌等情境模擬演練,讓學員了解未來在原鄉部落服務,可能遇到的病人需求。
學員 胡竹妗:「對我來講很有幫助,因為針對文化的一些議題跟文化部落這個學習。其實我們在偏遠部落山地鄉,很多醫療健康問題我們要怎麼應用在這些部落上面,從課程上學習很多。」
學員 王同學:「在這裡是部落的話,就會符合更多的部落元素進去,當我們在未來回鄉做服務,應對上面都會有不同的學習上面的成效跟進步。」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強調,在原鄉看診可能會遇到家境不好、交通不便、或是子女在外無人照顧的病患,因此醫生並須了解病人的生活脈絡、才能規劃個人的醫療策略。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 馮怡鈴:「我們可能要考慮的面向就很多,譬如說你在照顧糖尿病的個案,你可能不只是著重在你專業領域,可能要注意他的一些社會因子,像他經濟或者交通不便、醫療資源或長照資源不熟悉。」
慈濟大學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謝美玲:「我們這次的特色就是說我們有醫學系、牙醫系、還有護理系的學生,還有一些職能治療,這些學生全部放在一起,放在同一個組別裡面,可以激發不同系所的學生對病人照顧的看法。」
活動也跨領域結合不同系所學生,培養跨領域團隊合作的照護能力,讓未來的醫事人員了解,原鄉部落的醫療體系如何運作,培養文化敏感度等,能更快投入原鄉服務。
責任編輯:亞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