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指出,曾有一位女性民眾到婦產科看診時,並無遵守診所告知「沒有過性行為者請勿內診」的告示,在進行內診後,有出血的狀況發生,最後發生了醫療糾紛,醫師也進行了賠償。處女膜一詞,被社會連結到女性第一次性行為和童貞的意涵,而這些詞彙上的意義,對婦產科醫師在執行醫療業務時,卻造成了影響。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姿吟解釋,「其實處女膜就是一個胚胎發展的遺跡,那這個組織它基本上不是每個人都是完整的,所以你用處女膜完不完整跟出血這件事情是沒辦法驗證她是處女的。」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說明,「它沒有那個功能但是你給它那個名字,沒有那個意涵你給它那個名字,所以這是一個名不符實的一個名稱,那我們應該要把它更正。」
不只有處女膜因為名稱與不正確的社會價值做連結,女性生產後的排遺物「惡露」一詞,也是長期使用在社會大眾之間。民間團體表示,無論在教育上、醫學上,希望都能研議一個適當的詞彙,從正名開始,釜底抽薪、澄清迷思。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在要真正找出一個合適的名詞來取代以前,它可能還要一段期間,那在這之前我覺得大家就是不管從教育或是我們衛福部這邊都應該透過各個不同的管道跟形式,至少去讓它不要有不正確的價值連結,有負面的先要把它脫離。」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顏慶祥表示,「那這方面的這個修訂當然還是要配合專業主政單位,比如說衛福部,如果他們有一個新的名詞出來的時候,我們當然要配合做修正。」
國家教育研究院也表示,已將相關詞彙納入討論議程中,並會與時俱進,將處女膜、惡露等詞彙的修正,朝向性別平等的角度出發。
責任編輯: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