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陪伴因風災遷徙3部落 屏大展出記錄成果

大綱

國立屏東大學獲國科會計畫支持,自2022年7月起走入三個受莫拉克風災影響而遷徙的部落,與族人攜手進行文化記錄、族譜調查、勇士舞復振等,學校以「MACA陪.伴」為主題,將三年過程以成果展方式呈現,展出的不僅是回顧,更是展望,期望在校園與部落間持續搭建深厚的交流橋梁。

來義古謠班獻唱傳統古謠,蘊含部落遷徙、生活與信仰的故事,讓觀眾透過聆聽來感受。由屏東大學舉辦的〈MACA陪.伴〉成果展,紀錄屏大人社團隊自2022年7月起,進入吉露、阿禮與來義等,3個受到莫拉克風災受創而遷徙的部落,陪伴族人共同進行文化記錄、族譜調查、復振勇士舞、芋頭窯與各種傳統技藝等,呈現過去三年的研究與行動成果。

屏東大學校長 陳永森:「我們用陪伴的方式,跟部落一起透過以系統的方式,去記錄部落的傳統知識,將土地的智慧,如何用我們現代的方式去做不同的紀錄。」

部落pulingaw莊嚴地祈福儀式,為展覽揭開序幕,體現學術與文化並行的價值。展區規劃四大核心主題,「記憶」是透過影像、繪本、口述訪談,保存原鄉與遷村的歷史記憶;「自治」是展現部落在空間治理、文化市集中的自主能動性;「文化」則強調青年培力與文化實踐的傳承;以及「聯盟」呈現屏東大學跨域合作、國際交流的成果。

阿禮部落傳統領袖 包基成:「我們(傳統)沒有文字記錄,那沒有文字紀錄的情況之下,我們該如何轉譯我們過去所謂的隱性知識,傳統文化就是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再把它轉譯成顯性知識,這個是我們屏東大學可以做,有很多的具體成果也出來了。」

來義部落青年 cingul:「讓更多的人看見我們來義從過去到現在的一些歷史,還有我們的歌謠。」

MACA象徵「眼睛」的凝視、見證與理解,共同凝視歷史傷痕、面向未來部落復振的勇氣,不只是靜態的展覽,而是一種「文化再生」的宣示。屏東大學表示,今年7月再度獲得國科會支持,將持續推動下一期計畫,延續部落文化培力的行動能量。

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執行長 邱毓斌:「我們做了非常多文化復振、長者照顧,然後我們的口述歷史等等這些。新一期我們希望可以連結原鄉,也就是回到山上去原來的部落,有哪一些傳統的文化可以讓年輕人、甚至是在部落(永久屋)園區長大出生的這些人,可以開始跟原鄉有一些連結。」

屏大表示,原住民具有不同的深層知識體系及文化深度,期待未來有更多的機會向部落學習,能與部落建構更深度的知識體系與文化厚度的實踐平臺,文化延續才能走得又遠又長。

責任編輯:王涵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