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但因歷史的變遷而逐漸淡忘,如今祖先的記憶正透過文化行動與國際合作,重新串聯起太平洋島鏈的連結;由多位學者與文化行動者9日共同推動的「太平洋海洋文化交流座談會」,聚焦在文化、公益、教育與運動等面向,包含從蘭嶼划向巴丹、從高雄航抵關島,更有深入菲律賓原住民族社區實踐永續生態的行動。
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蘇達貞:「我們是打算在2027年,大概有20位獨木舟的划槳好手,要一起從高雄划船經過菲律賓、帛琉到關島,那行程的航程大概是有兩千海里這麼遠。」
以拼板舟跨越巴士海峽的「蘭嶼-巴丹古航線」正重新啟航;原文會董事長瑪拉歐斯規劃將帶領蘭嶼六個部落接力划行,以推動族語傳承、飛魚文化與歌謠等進行跨海交流,重新串聯中斷逾三百年的族群遷徙路徑,將古老航道轉化為文化實踐的場域。
原文會董事長 Maraos(瑪拉歐斯):「我們非常強調在國際的連結跟國際合作、國際交流上有更多的發展,所以在這次的蘭嶼造舟航海巴丹的計畫,是體現了整個南島語系在台灣擴散的共識。」
不只航向彼方,還要在他方留下改變;逢甲大學汪浩教授團隊在菲律賓巴拉望推動「生之竹構」行動,導入再生能源、濾水系統與理財教育,協助Tagbanua原住民打造完整的生態社區,展現永續外交的新路線。
逢甲大學創新學院院長 汪浩:「不過我覺得最珍貴的是台灣人進入南島協助在地原住民發展的這個熱情,這種公民文化是非常非常珍貴的、是高貴的,我甚至這樣講。」
從台灣啟動的行動,是一場關於文化與未來的約定,它跨越語言、族群與地理界線,重新連結太平洋上彼此熟悉卻久未對話的島嶼與人民;與其說是在重現歷史,不如說,我們正重新學會如何與海對話、與島共生。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