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傳出在花蓮秀林銅門部落,有男童遭鄰居飼養的犬隻咬傷,而根據動植物防疫所表示,該犬隻在去年也有咬死貓的紀錄,顯示出飼主沒有善盡管理責任。
30日在立院經濟委員會中,農業部長陳駿季預告,將針對飼主責任規定不夠完備;動物保護執法行政調查權力不足;和繁殖、買賣用特定寵物的源頭及流向,以及虐待、傷害動物之嚇阻力不足等延伸的問題,進行解決,也顯現出我國對於動物保護機制的層次,再次提高。
民進黨立法委員 蘇巧慧:「動物保護案件的偵辦涉及專業,建議比照先進國家的作法,設置專業的動物保護警察,第二、成立動物保護基金,透過穩定的財源,來改善目前動物保護的重大困境。」
農業部長 陳駿季:「我們在經過資訊的一個整理,那有一個前提就是因為,動物保護法可能不同的人的見解不一樣,我們是以有共識的條文先納入。」
此外國民黨立委鄭天財也提出近幾年,台灣黑熊族群的棲地範圍,有明顯擴張趨勢,逐漸與人類生活範圍重疊,甚至有雞舍及犬隻遭到黑熊攻擊;而農業部回應很關注原民部落本身的安全性,會透過與部落做共同的合作,加強防範部落安危。
農業部長 陳駿季 VS 國民黨立法委員 Sra Kacaw(鄭天財):「希望說原民部落,如果發現到黑熊的蹤跡的時候能立即通報,那我們就有專業的捕捉人員,能夠前往去做相關的捕捉,(事實上通報是來不及,有案例我們的鄉親確實是通報了,你們的人員其實是很遠的,我們也不能怪你們的人員,所以這個部分這個機制怎麼樣去因應、怎麼樣保護人類,保護這些牠也是動物,雞、狗那些也是動物。)」
面對《動物保護法》新一波修法,除了強化法規本身,如何確保制度落實、提升執法效率,以及在生態保育與居民安全之間取得平衡,都是未來關鍵。隨著社會對動物福利意識提升,這場修法行動,將成為台灣動保機制升級的重要里程碑。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