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每個原住民族群皆可就傳統之宗教祭儀、音樂、舞蹈、歌曲、雕塑、編織、圖案、服飾、民俗技藝或其他文化成果之表達,來進行登記保護及利用,不過就傳統的工藝項目來說,每個族群都有籐編或竹編這樣的生活器具,要如何細分其中特色為某一個族群獨有,避免在做主張智慧創作時發生爭議,這就讓人相當傷透腦筋。
仁愛鄉東岸部落產業促進發展協會總幹事 姑幕‧瓦歷斯:「特別針對就是說,我們的東西是不是跟其他族群的很像,那我們到底要怎麼去分辨?說倒底哪一個是賽德克,哪一個是泰雅族?我們還是要透過老人家耆老,才知道說中間的差異在哪裡?這個其實也是,在我們申請專用權的時候,你必須要把它講出來的一個重點之一。」
因此為了避免爭議發生,南投仁愛鄉東岸部落產業促進發展協會,舉辦傳統生活器具調查研究工作坊,希望透過耆老的經驗分享,來探索及細分各個族群甚至部落,在工藝文化及技術面的差異之處,其中耆老就指出,像是竹藤編這一類傳統工藝,還是可以從取材及製作工序中,看見不同族群及部落間的差異。
仁愛鄉南豐部落耆老 李正義:「分類這個以前老人,不管是我們那邊還有春陽,都達那邊一直到花蓮那邊,那我們在做的過程就是差別在刀工,刀工的那個在削的那個形式,有很多種不是單一,所以說但是我們在看的時候,我們就會一目了然,這個是那邊做的。」
仁愛鄉青年 Walis Pihu:「對這一塊就是,我們賽德克文化,如果要受法律保護的話,這一塊好像沒有人做,所以我想來聽看看。」
文化表演工作者 拉拜 怡雯:「我是從事就是舞蹈的表演工作者,因為很多我們對這傳智的認知,是不完全的。」
由於現在很少年輕族人,會那麼了解這些工藝細微的差異,因此調查研究工作坊,也吸引部落裡關心或從事文化工作的青年,前來參與聆聽,希望藉由部落耆老的分享,讓自已更了解自己族群的文化特色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