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ina’ 太陽的城市》 記錄都會區原民開創艱辛

大綱

以北部都會區部落的反拆遷歷程為題材的新書《ina’ 太陽的城市》,新書發表會回到故事取材的部落之一,把故事文本轉化為劇本的形式,重新以阿美語展現給部落族人,記錄長輩過往的艱辛,也讓晚輩重新認識北部河岸部落的歷史。

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書發表會,以華語、阿美語雙語讀劇,逗得溪州部落的居民們開懷大笑;這本新書《ina’ 太陽的城市》,題材取自作者趙慧琳從30年前開始,接連參與汐止花東新村、溪洲、三鶯及撒烏瓦知等北部都會區阿美族部落的反迫遷與重建歷程,歷時多年寫作,紀錄都會族人開創的艱辛。

作者 趙慧琳:「那時候是17年前,之後我們就是要更深地了解部落怎麼樣支持自立造屋,從縣政府到後來的新北市府一直的協調,因為有好幾年的在抗爭中站在一起那這樣的情誼,他們很慷慨地告訴我,他們從小怎麼離開故鄉。」

溪洲部落頭目 Masasayaw(黃日華):「就是完全以我們曾經做過、過的這個生活,然後命名(紀錄)在這個書本裡面;所以我當然很高興,活得那麼那麼大的一個年紀,我才有從小到現在我就想到,回味到我自己本身的過程。」

看著這本新書以及作者根據訪談整理的溪洲部落文化族譜,部落居民回憶起多年來想方設法向政府陳情,為的就是守護自己親手打造的家園,也樂見過往口耳相傳的故事能有文字紀錄的版本。

溪洲部落居民 Osay(章金妹):「你說我能做什麼?我不能做什麼,我只能用口述,口述然後之前是有那個kaying(少女)、kaying幫我書寫,可是有的地方太強勢了,我說kaying這太強勢了不行,因為我們的訴求、我們的訴求不能太強勢,剛剛好就好了、點到,讓他們知道我們需要什麼。」

以華語文寫成的部落故事,重新以阿美語讀劇的方式回到部落,除了代表內容能讓部落族人檢驗,也讓部落長輩的記憶,在重新演繹中得到新的生命。

原語會董事長 Mayaw.Kumud(馬耀.谷木):「用一個史詩的方法敘述一個部落的變遷過程其實是難能可貴,只有參與的人接觸的人才會知道,能夠讀出當下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特別是在憤怒中也有有那個3D(立體)的動態,那個血液會澎湃。」

溪洲部落居民 張祖淼:「我們部落有沒有可能把這個部落的這個族語教室建立起來?如果我們可以把劇演得像剛才牧師翻譯得這麼好,我覺得我們的劇、我們長輩的每一個人的故事,都是一個很好看的回憶。」

文字或口傳對於延續文化記憶各有不同幫助,華語紀錄或族語紀錄也不是單選題,《ina’ 太陽的城市》不僅為族人的身影留下紀錄,也讓後人有機會透過演繹長輩的記憶,更貼近歷史與文化。

責任編輯:林懷恩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