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舉辦的「七腳川(Cikasuan)戲劇營」,從田野走讀開始,展開一段走入歷史的藝術旅程;北藝大的學生深入壽豐鄉,拜訪戰役遺址、製作阿美族傳統器物,透過耆老的口述歷史與古調傳唱,用身體記住歷史的節奏。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 蘇慶元:「我覺得用過程戲在做的時候,我覺得它有幾種是特別的優點,包含著是你(演歷史人物)不是用說,因為所有人是你(演),也不是思考假裝你是他,因為你已經是他了,所有的經驗是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歷史地點)就是其他Cikasuan的北門、那邊是我們的(Cikasuan)東門,我們已經在這裡面了,我們所有東西都被他們親手建構出來,感情的經驗、那情感就是我在當下我是真的有感覺的東西,所以那個東西是很深刻。」
這場戲劇營,也成為一次跨文化的深層對話;來自都市的北藝大學生、肩負文化使命的七腳川青年,以及正學習認同的阿美族學童,在共同創作中交織出多元視角,彼此傾聽、也彼此理解。
壽豐山下部落青年 Kacaw(陳德修):「在這個營隊裡面擔任的是演那個頭目(七腳川戰役)、當時的頭目的這個角色,那其實跟過去我們一直有在做對我們小朋友做Cikasuan這個戰役的這個教育、跟讓他們知道這段歷史;可是我覺得這次的比較不一樣的是用演的方式的時候、跟你角色的設定是誰的時候,那個想法會不一樣。」
壽豐山下部落青年 Halo(胡政桂):「剛剛他們討論的中間不是還有提到說就是受傷的、或者說走不動的、或者比較老的,就先先行讓他們下山,不要再受到另外的迫害、傷害;所以我覺得Cikasuan的人也是為了要要留下來一點的火苗,所以會做了那樣的決策,而不是說全社、全族人拼到死為止。」
參與活動的孩子,他們的反應也讓人動容。
壽豐國小同學:「(過程中有一個拆房子的橋段,那你那時候的感覺是什麼?)很難過。(為什麼?)因為之前辛苦建好,然後好不容易建好了又被毀了。」
七腳川戲劇營讓歷史不再只是沉重的記憶,而是一種可以被觸摸、被感受的經驗;透過戲劇的力量,部落的孩子一步步走回自己歷史的現場,也走向一條更加有力量、有意識的未來。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