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憲判17號的判決結果後,許多平埔族群紛紛向原民會遞交民族認定申請,希望根據憲判結果,恢復他們的原住民族身分,不過台灣原住民族歷經清政府到日治時期的管理政策,以致於現在的國民政府,每個時期都有強大的殖民與同化政策,這就導致具有原住民血統,但目前也未被歸列為平埔族群的民眾,能否在這一次的憲判結果後,恢復原住民族身分,也是當前許多人關心的課題。
民眾 潘啟新:「因為當時在民國38年到51年,然後政府有開放原住民的身分登記,那可是問題是因為在當時因為有很多,不管是歧視還是一些法律,還是溝通通知的因素,那沒有去登記,那也是希望這次機會,能夠讓這些我們沒有身分的族人來去作登記。」
文史學者 簡史朗:「大概兩三百年來,一直都是在很強大的主流文化覆蓋之下,尤其在這歷史過程裡頭,有汙名化的過程,這是國家的問題,屬於國家的同化政策,造成他文化的流失,造成他語言變死語。」
因此在這次平埔族的民族認定要件中,光是語言宗教民俗文化的認定中,許多被漢化後的平埔族群後裔,能否順利恢復法定原住民族身分,至今都還是一個未知數,再加上最終還需透過立法院的立法通過,這些種種因素也左右平埔族群,能否順利恢復民族認定的期程,因此透過這次論壇,希望大家集思廣益,討論未來可能遇見的問題。
論壇主持人 陳叔倬:「那因為今年在平埔的認定上面,會有很多的發展,所以我們今天就邀請平埔族親一同來座談,以一種完全開放的方向,而不設定任何的政策綁定,然後邀請族親來一同討論。」
民眾 潘正浩:「因為畢竟我們所有國家的法律,到後來都要進到立法院,未來大家能不能,真的理性地好好去探討,這群原住民族的身分回復問題,這都是太多未可知的地方。」
不論是憲判17號的民族認定,還是憲判4號原住民族身分取得問題,雖然在憲法上放寬了認定的定義,不過隨之而來的修法以及認定依據,又是一項極為複雜的過程,因此這次論壇在學者專家,以及各界平埔族人的理性討論中,希望讓平埔族群重回原住民族之列,走得更順利。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