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到時國內每5人當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口;中央、地方積極布建長照資源,像是原民會行之有年的文化健康站,全台布建超過500間、也讓原鄉長者的文化健康受到保障。
醫師 高揚威:「(文健站)確實改變了一些長照資源的照護,但是對一個住宿型的機構來說,在山區目前還是沒有的。」
高醫師指出,原鄉醫生透過巡迴醫療、居家醫療、居家安寧,補足民眾就近就醫需求,但長照資源仍嫌不足,尤其看見部落重病殘的長輩,只能躺在家裡被動式接受服務,就算衛生所、社福單位積極處遇提供服務,照顧品質仍有加強空間;加上經濟弱勢,要找到完善的照顧服務更是難上加難。
醫師 高揚威:「(家中)必須要有生產能力的人放掉工作去照顧他,相對來就弱勢了;又遇到更大的問題,只能勉強靠所謂長照的居服服務去做蜻蜓點水的去給予照護,但是對一個24小時需要照護的人來講是遠遠不足的。」
復興區長 Ziro Isaw(蘇佐璽):「要嘛自己在家裡(照顧)、要嘛或是送到區外負擔也比較重,也離家鄉也比較遠;因為我們有一些獨居老人還是需要這樣住宿型來去照顧他們。」
將家中需要長照的人送往山下照顧,已經成為原鄉長照悲歌之一,同時間民眾也面臨經費短缺、來回探訪的舟車勞頓、家人間的親情連結,也會在過程中逐漸消磨;根據統計,目前國內住宿式服務類機構就有近兩千多間,但卻少有設立在山地原鄉地區,因此住宿型長照機構在山區的設立就格外重要;醫師也說,原鄉住宿型長照,能夠營造人親、土親、語言親的照顧環境。
醫師 高揚威:「那親屬也會在農忙之餘或者下課(班)之後都很方便去探望他,機構不一定是長輩最後的良好歸宿;但是對有一些不得不的環境之下,機構有些時候反而是一個屬於相對好的地方。」
隨著人口老化速度,政府在民國96年推動長照十年計劃,包含居家護理、喘息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106年推動長照2.0增加9項服務,包含失智照顧、原住民社區整合、小規模多機能、社區三級整合服務。
為了補足長照缺口,衛福部也推出山地原住民地區及離島地區,多元照顧服務模式發展計畫,改善日照中心、或新設小規機,提供夜間臨時住宿服務,並開放具備在地文化敏感度的團隊,但是否解決原鄉住宿型長照機構需求,立委們是打上問號。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伍麗華)VS 衛福部長 邱泰源:「你們所謂的多元就是日照加夜照,我告訴各位,家托連夜照都不要做,他說很危險、我又沒有醫生,我重症患者我怎麼處理?所以到最後我們的重症患者、我們的重度失能還是需要住宿型的安養中心,結果遠離部落、排不到公費床位。」
原民會社福處長 Helu Chiu(羅赫踛)VS 國民黨立法委員 Sasuyu Ruljuwan(盧縣一):「可是我們今天不是在看醫療資源,是看這個長照機構是我們原住民需要的,比如說他是有文化敏感度的、他是我們原住民的長照人才。」
然而,要在復興區找到適合的地點也是一大挑戰,醫師就指出,2021年走入歷史的介壽國中,腹地廣大、交通便利,可依無障礙設計及醫療照護需求改建裝潢現有校舍,房間數能夠符合復興區長照需求。
醫師 高揚威:「只要在安全使用的規範之下做一些小小的做一些改善,包括電梯、這些無障礙的一些改變之後,他們的場域跟房間數,絕對能夠符合整個復興區的(長照)需求。」
華陵里長 梁雅惠:「畢竟是在中間點、離我們(近),我們下山也比較不會這麼遠,而且如果是在復興區內,老人家會心會比較安一點,因為畢竟是在自己的地方。」
醫師則表示,目前介壽國中所有權屬於桃園市教育局,能否釋出做為住宿型長照據點,仍有變數;而教育局也表示,學校校地位處地質的敏感帶,曾經出現地層滑動,建築安全也令人堪憂。
醫師 高揚威:「不管你是土地的使用也好、建照的一個使用也好,其實都造成相對非常不友善的箝制,在山區因為它不是一個新蓋的、本來他就不是一個醫療長照機構,所以在法規上的適用性可能要有一個特殊的法則。」
對此,醫師指出,要在山地原鄉找到適合的土地興建長照大樓非常困難,往往都是利用閒置空間作為服務據點,但建築物超過年限、主體結構的合法性,也容易成為推動住宿長照的障礙;因此,希望中央地方能攜手,解決山地原鄉的長照問題,而新的一年財劃法即將上路,能否落實社福平權、避免長照悲歌上演,各界都在看。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