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宜大挖出噶瑪蘭族文物 現址為擺厘社所在地

大綱

位在宜蘭市中心的宜蘭大學,多年前因為校舍擴建工程,挖掘出一批上萬件文化遺物,像是琉璃管珠、銅環等物品,經查證是過去噶瑪蘭族的擺厘社的所在地,如今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心-噶瑪蘭族辦公室揭牌,耆老們是希望,未來無論在考古挖掘、開發研究都能夠有族人的參與,強化噶瑪蘭族人的族群認同。

宜蘭大學多年前因為校舍擴建工程,挖掘出上萬件文化遺物,像是銅片、金鯉魚、琉璃管珠等珍貴文物,而校方也在校園內設立展示廳、以及文化廊道,讓學生閱覽噶瑪蘭族的悠久歷史。

宜蘭大學副校長 周瑞仁:「宜大也非常非常重視,大家如果有去過萬斌廳,大家看到那個文化廊道,其實展示非常多噶瑪蘭的一些文化遺址。」

而根據耆老說明,宜蘭大學現址是噶瑪蘭族擺厘社的所在地,文物出土之後,也讓許多尚未取得族群身分的族人,在身分認同上,更多了幾分踏實感。

宜蘭大學原資中心主任 王進發:「在我們宜蘭曾經有發展非常有光榮歷史的噶瑪蘭(文化),包括可能對族人他未來身分上的認同的時候,他們有機會再回到他們自己的母體文化。」

花蓮縣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潘朝成:「遺址這部分是要更尊重原住民的主體性,(尊重)噶瑪蘭的主體性,開挖的過程或是開發的計畫,都應該跟相關的族群來合作,然後參與,這個是比較進步的研究倫理。」

找回噶瑪蘭族的主體,族人也希望跳脫框架,未來在文物研究過程,能夠轉換角色,並將研究成果靈活運用。

花蓮縣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潘朝成:「過去的考古遺址的挖掘是比較傳統的挖掘,基本上他們就只是做研究然後發表,然後我們只是被發表的對象。考古遺址的東西出來事實上,我們當代噶瑪蘭族是可以運用的,甚至可以活在這個現代社會可以使用。」

歷經殖民遷移,噶瑪蘭族文化的延續中斷多年,而文物的出土是讓族群認同的火苗,越來越旺盛,如今族人也積極復振文化,希望在蘭陽平原重現噶瑪蘭族繁榮盛況。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