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福國中棒球隊投手兼外野手 哈勇(漢俊堯):「目標是好好打球,成績好的話打進職棒,然後養家,養爸爸媽媽。」
對於原住民家庭來說,棒球教育可能是翻轉人生的新契機,改善經濟環境,尤其今年U18亞青賽奪冠,再度讓世界看見台灣基層棒球的實力。
國內基層棒球表現亮眼,然而一路打到高中畢業,之後大學的這段時間卻成了選手們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中職開放高中選秀,每位球員都希望在高中畢業後,獲得球團指名,但真正能嶄露頭角的選手僅有少部分,對於教育者來說,每位孩子的未來都很重要,選手該如何做足準備,提前規劃,也是當前基層教練不斷在思考的課題。
文化大學助理教授 李軾揚:「其實美國日本他們在基層棒球的時候,其實課業上是非常重視,他們是很多都是讀企管、商管或者是一些外科系的,不像我們台灣全部都是念體育系,相對這些比較基層的學生,他們的不管是受教育程度,跟思想方面,還有心理層面,其實我覺得到最後,過了18歲以後,在進入成棒的時候,他們比較會去規劃自己的生涯規劃。」
國民黨立法委員 Limereng(林倩綺):「大學的學制上又相對比較自由,跟高中以下不一樣,那另外是人的掌握,還有你選擇的路線,會有太多的可能性,所以在這裡面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而導致選手在這個成長當中,這個階段就產生太多不確定,或許我們可以媒合職業棒球隊,來跟大學有一個連結,所以在大學不一定直接就要,去選擇你要去職業棒球,或者是你要去進入大學,不要這麼絕對的分野。」
不同於青少棒的集體訓練生活,大學的學習更看中個人自律性,尤其是大學學歷是當前進入職場前的就業門檻,但不論最後是否進入職棒,有沒有另一種可能,也能將選手長年累積的專業,持續在基層擴大,成為一股力量?
民進黨立法委員 Asenay Daliyalrep(陳瑩):「給這些退役的球員有機會以外,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說在我們以這個原鄉花東來講,其實我們有很多(棒球選手),這是一個東部是一個很好的棒球選手的搖籃,但是這個搖籃缺乏保母,我們就是光有這些好條件的小選手們,可是我們沒有專業的教練,因為經費不足就請不起,經費是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少子化的關係。」
陳瑩長年關注基層棒球,推動相關計畫政策,從2013年開始,原民會推動原住民族棒球補助計畫,幫助球隊聘請教練,從一開始搶破頭的16位教練名額,經費只有1640萬元,經過爭取後,開始年年增長,到了2021年改由體育署銜接,補助範圍更擴大到壘球項目,教練名額跟經費也跟著翻倍,到了2024年教練名額已經來到了135位,經費突破一億元,此計畫也從原本基金的彈性支應,轉為公務預算,成為政府既定政策。不僅保障原住民教練工作,打破大學學歷門檻,採分級方式,並建立明確「升等機制」,在薪資上也隨著軍公教調薪4%,做了大幅度調整,從原本原民會主導計畫時期,教練薪資為2.9萬至3.8萬元,到目前薪資已調整到3.4萬至5.7萬元。同時也因應少子化及都會區原住民學生數較少,修改並降低原住民學生數門檻,棒球隊只要有7位原住民族選手,就能提出教練申請。小選手們可以憑藉棒球表現,獲得升學保障,加上政策輔助下,近年來全國各校基層棒球隊伍,如雨後春筍般增加,讓各地棒球人才輩出。
近日中職兄弟象球星周思齊引退,回歸到基層,再掀起一波職棒熱潮,棒球作為台灣的「國球」,隨著都會區原住民人口數增加,棒球運動也跟著都會區的發展,從團隊競技運動,演進到社區棒球,甚至還出現「一對一」的教練。
民進黨立法委員 Asenay Daliyalrep(陳瑩):「有一次周思齊來找我,就講到說其實他們職棒很多退役,一樣職棒退役的這些球員,這個是他們退役之後也是需要(事業)第二春,就想說要來推動,這些退役球員的一個人力資料庫的建置,來做這個媒合的平臺,所以他後來2022年的時候來找我,那我們就開始來協助,幫忙把這個平臺建置起來,也幫忙找了經費,所以現在也有這樣一個平臺,大家可以運用。」
回應基層民意的需求,經過兩年時間的努力與爭取,建立職棒退役人才媒合平臺,也延續了退役球員的職業生涯,選手們不論是否在職棒場上,都能憑藉著這股棒球精神,持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一棒接著一棒,深耕茁壯、發光發熱。
責任編輯:吳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