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莫拉克15周年紀念 小林簽署低碳永續農場

大綱

莫拉克風災走過15周年,當時高雄甲仙鄉的小林村慘遭土石掩埋,而居住在小林村的居民,大多都是大武壠族的族人,災害發生當下,除了帶走親朋好友,更讓大武壠族頓失文化傳承的根,如今,當時旅居在外的大武壠族人回到家鄉後,移居到三處永久屋來居住,其中日光小林有120戶最多,日前也和企業簽訂全台首例的「社區型低碳農場」,除了學習低碳農業技術外,更要把小林村記憶中的味道種回來,帶動社區的經濟發展外,發展與自然共生的一套經濟模式。

隨手摘下的葉片,都能在生活中發揮作用。這裡是高雄杉林-日光小林的永久屋,很難想像15年前,原本的小林村是這個樣子。

天災發生當下,帶走474位的小林村民,也從那時候開始,大武壠族的遺族,從失根走上尋根之路,他們過去見識天災的威力,然而隨著時代推移,現在更要發展出一套,與大自然共生的機制。

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王民亮:「第一年的話因為我們要養土地,所以我們會種一些無毒的作物,像因為這邊比較低,我們要先種芋頭,因為芋頭跟我們在地有很多的連結,左邊這塊我們會先種雞角刺,我們就會邀請村民來參與雞角刺田的耕作,如果我們有這塊土地的話,就很像感覺我們以前在小林(村),附近都是我們可以耕作著田地,我們的居民就會越住越多人。」

人越多,社區的力量也就越大,災後一分為三的小林村,挺過痛失至親的傷痛,被迫遷村入住永久屋的陣痛期,10多年來,他們振興產業、發展社區協會,傾力重建失去的家園。不過,如今120戶的日光小林,實際居住40多戶,人口的外流,依舊抵擋不住,沒有土地發展的困境。

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王民亮:「他們(農民)要移地到他們的農田,而且他們還要租地,有些農民甚至想要返鄉住在日光小林,可是他說他沒有農地,因為永久屋就是沒有地了,我們從最後一次的莫拉克風災後,土地就全部都沒了,我們現在是沒有農地的一個社區、土地都不是我們的,所以我們就聽到村民就反映說,他沒有農地可以種雞角刺,他不敢回來住、不敢回來日光小林這邊住,所以我在想說我們後山一甲多的地,如果把它租下來,我們也會想要跟我們的農民合作。」

社區培力專案經理 劉美琪:「這帶來的效應,我覺得就是年輕人的工作機會、跟村民一些可以出來做事的長者,因為大家現在對這塊,其實懵懵懂懂說實在,雖然我有去聽課,可是我也是懵懵懂懂,我只知道它的管子埋在土裡,很妙的一個(灌溉農法)方式,所以是想像歸想像,但還是要實際去操作,才會學到更多。」

社區型的低碳農場,日光小林要成為全台6000多個社區的領頭羊,透過民間企業輔導灌溉技術,耕種模式,達到土地與文化鏈結的永續經營。不過他們要種的第一個作物,是小林村大武壠遺族們,不斷提到的原生植物-雞角刺,它可以泡茶、煮湯,更是他們在小林村生活中記憶裡的味道,最終目的是希望居民、農民不必再舟車勞頓,到外租地。

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王民亮:「地方有一塊地,然後可以滿足這個地方的需求,它就能夠減碳,因為我們人就不用移動,到外地去採買、或者說去採買外地運送進來的,那我也不用進口。」

有土地就像有了根,做什麼也就多了一份踏實感。

長者 周金源:「我認為發展什麼,最基本的條件還是人、最主要是人願意不願意去投入,這個是滿重要的因素,產業抓到文化的尾巴在走,我認為是滿不錯的一個(方向)對對對!」

責任編輯:Pawan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