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運用竹子將大武壠傳統漁具轉換成藝術品。屏東大學南區區域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為了培養青年對於原住民社會議題敏感度,辦理南區大專院校「原住民族青年領袖培育營」,帶領學生走進高雄甲仙小林社區,探訪新舊部落,了解族人過往生活脈絡。
學員 林辰韋:「儘管小林村的原址已經被沖刷掉了,但是族人還是會一直不斷的回去他們原本的屋子,去除草或整理,甚至我還有看到他們春聯都有再更新。」
甲仙小林社區居民 葉秀霞:「一來就是讓我們的後代子孫看到,我們原來的小林是在的,原來是這個樣子;然後讓學生知道說,雖然以前的小林沒有了,但我們還是在維護這塊土地。」
同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大武壠族正名以及身分認同等議題,學生也透過族語、族服、文化、甚至社會福利等不同角度探討正名運動。
學員 kanuwai:「我重新認識了平埔族群大武壠族,因為我以前都沒有接觸到這個族群、甚至沒有去了解;我從來到這裡以後,發現有很多可能跟其他族群很不一樣的文化。」
屏東大學南區原專任助理 廖瑋琳:「有些學生他會對平埔族群爭取法定原住民身分會有質疑,他們要爭取正名是不是為了法源後面有一些優惠性措施。學生會設定一些條件,比如說你們如果都不會講族語,你怎麼證明自己是原住民,這樣子的問句問到學生自己身上,我們又真的會說族語嗎?我們真的說得流利嗎?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做,為什麼我們要用同樣的問句去質疑別人?」
甲仙小林社區居民也希望,透過領袖培育營與青年對話,不僅推廣大武壠族文化,也讓非原民、法定原住民,都能了解族人在文化復振上付出的努力。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