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膨經濟不景氣的後疫情時代,曾經受到重創的觀光業振興成為首要目標,而在經濟相對弱勢的原鄉地區,部落旅遊成了復甦的契機。旅行業者紛紛進駐、設計部落遊程,也有不少青年選擇在故鄉創業經營部落。
旅遊業者 Tana Takisvilainan(黃雅憶)介紹著:「文化旅遊、單車旅遊還有爬山的旅遊,其實今年也開始做AR的文化旅遊,這是新的計畫。」
部落遊程促進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隨著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部落,相關產業也逐漸發展壯大,迎合觀光客期待之時,卻也容易忽略文化的本質,甚至可能改變傳統。
國際企業家 施雄偉明確指出:「我們台灣給觀光客吃的不是我們原本樣子,都是改來改去,太在乎觀光客的感受,以致於觀光客說這不好吃馬上就改,你是要來看我的文化,但是我們學習太多關於當然我們是學習日式的服務,我們也有那個水準。」
以排灣家族傳統精神管理公司,事業跨足斐濟到澳洲的排灣族企業家施雄偉,以走訪多國部落經驗分享對台灣旅遊業的觀點,要永續經營部落旅遊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不僅是傳達最純粹的部落生活,也是教育後代部落原有的樣貌,對青年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施雄偉表示:「你會覺得沒有意思因為它真正的價質沒有了,它只是學別人的東西;我們台灣觀光太過度吸收不同的知識,引注在一個觀光的方式變成幾乎都是重疊性、沒有一個獨特性,比如說你到這個部落、那個部落好像都一樣。」
早期阿美族傳統服飾原為黑色系列,配合觀光及商演需求,為求喜慶熱鬧與視覺效果,外在環境演變成為目前的紅色,施雄偉舉例斐濟及澳洲的部落觀光,皆是以部落的節奏步調和傳統生活為主,體驗真實部落內涵,才能賦予遊客最具特色的文化浸潤。此外,商業活動不單影響傳統文化,同樣也帶來了生態和環境的衝擊。
澳洲原住民傳統領袖 Neville Poelina呼籲:「我在叢林裡看了20年,我的國家正發生很大的變化,做為原住民我們如何做出改變?如果先進國家或全球不想做出改變,我們就不應該跟隨他們,我們應該成為如何維持地球的榜樣。」
澳洲Nyikina族的Neville Pittja表示,遊旅觀光為部落帶來蓬勃經濟和先進建築,但污染和廢棄物也正在破壞部落,瑞典藉的薩米族領袖Lennart Pittja也說到,環境破壞帶來的極端氣侯,讓家鄉的野生動物面臨的生存危機。
瑞典薩米族傳統領袖 Lennart Pittja說明連帶關係:「雪正在變化,雪對我們的馴鹿來說至關重要,你可以有一場好雪,然後馴鹿在大自然中找到吃草的地方;或著一場壞雪(極端氣侯),然後馴鹿很難找到牠們的食物。」
文化的推崇需要經濟基礎的支撐,但在消費部落的同時必須避免濫竽充數甚至扭曲文化,產生誤解或歧視是族人與遊客都不樂見的結果。要如何以祖先的智慧治理環境、保護生態系統,永續旅遊觀光是重要的課題,同樣考驗著族人制定規範的方向,創造文化與經濟雙贏的目標。
責任編輯:黃昱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