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不僅是部落的傳統農作,更是在傳統祭儀中扮演著神聖的角色。在時代與環境的變遷當中,使得台灣原生小米逐漸消失,時至今日全台僅剩91公頃的小米種植面積,而阿之寶團隊肩負重任在過去三年,執行台灣小米復育計畫,將這些原生小米品系種回家鄉。
作者 陳秀美:「我們出這本書的目的是因為台灣有300多種曾經被記錄是在地的品種,那而且它涵蓋了四個族群,那它非常重要,但是因為種的人很少,很多品系事實上它的種子都還在,都還在種原庫裡,但是一般的族人並不知道,那我們很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讓族人知道說,每個族群的種原庫都有,那他們可以去申請出來種植。」
資深小米研究者 林志忠:「後來發現到說小米才是核心,為什麼因為所有的族群都是依照歲時祭儀,所以你是依照小米的農耕的時間,去做狩獵或者是祭典,所以你都是有限度的,所以我後來發現到說,把它(小米)保存下來,那其他的生物是不是就會,也跟著一起保存下來,那時候就會想要把所有小米品種放在不同地方。」
團隊也透過撰寫成書籍紀錄,利用展覽及講座的方式,讓大眾重新認識小米的文化角色及農業價值。在經過團隊整理過後,目前共有250個能夠復種的小米品系,並且來到部落,和部落一起協力這項深具文化意義的復種工作。
小米復育工作者 Nieqo Soqluman(全慈豪):「我們家裡一直都有在種植小米,那也因為環境的不一樣,所以變得很多的族人開始不種小米,但從奶奶的堅持一直到媽媽,因為我們本身是布農族,所以我們種植大部是以布農族為主,但這次的、這幾波的種植,我們總共種了許多族群,除了布農族的小米品系以外。」
把小米種回來,是作物的歸根,也是族群文化得以延續的希望。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