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透過多媒體互動裝置,體驗農友種植稻米的辛勞。為了讓大眾進一步認識宜蘭縣的水稻文化,蘭陽博物館7/15舉辦《宜蘭米故事特展》,從土地的營養、季節,水質與稻米的關係,帶領大眾重新認識宜蘭自古以來豐富的人文與水稻產業。
宜蘭縣長 林姿妙:「宜蘭縣一年只有一期稻作,讓農田有適當的休息,無農藥的殘留,所以有機友善的工作,這是我們的特色。」
像是大同鄉的樂水部落,目前就有15位農友從事有機友善的水稻耕種,展覽中特別也將宜蘭在地農友種植水稻的背後故事,透過影像呈現出來。
宜蘭縣稻米產銷第一班班長 王舜安:「按著計劃去申請這些補助,這個過程當中,很多成本都要自己吸收,時間、金錢、人力都是要自己去(吸收),當然我們本身的(環境)條件不是很好,但我們可以說是一步一腳印地在執行,但總是有看到希望。」
宜蘭縣三星地區農會總幹事 李智遠:「因為山上的氣候比較寒冷,所以說它種植的(時間),會比平地的時間還要晚,但是它的品質是最棒的,因為它是屬於比較晚熟的,尤其是在(大同鄉)樂水那個地方,是沒有工業汙染,而且是一個封閉型的耕地,目前我們有在做事業變更,希望說新廠好的時候,也能夠擴及到大同鄉的,原住民(鄉)的稻米產區這樣子。」
好的環境與農友細心地照料,成就我們餐桌上的米飯。而水稻作為宜蘭的主要經濟作物,其實從600年前就有跡可循,蘭陽博物館也特別展出礁溪淇武蘭遺址發掘出的三種碳化稻米,以及烹煮食物的超薄幾何印紋陶罐。
責任編輯:吳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