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身分法》修法後在今年一月正式上路,根據原民會最新公布人口數統計,截至今年三月,原住民總人口數來到59萬5千多人,比起修法上路前的58萬9千多人,原住民人口增加了六千多人,占原住民總體人數的1%。
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陳叔倬:「那這樣的增加比例是非常非常高,我們可以說是過去原住民人口增加以來,算是最高的人口增長速率。」
原住民人口數在這三個月來、急遽增加,目前原住民人口數已占全國人口數2.5%;只是在增長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跡象。
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陳叔倬:「我們大概可以看到有一些跡象,就是當然我們知道,其實近年來都會地區的原住民人數,已經高於非都會地區、就是原鄉的原住民人數,就增長人數的逐月增長人數比較來看,原住民地區的增長人數是低於都會區的,現在是原鄉連增加比例也少於都會區。」
透過數據觀察,也發現原住民男性增長比例高於女性,學者大膽預估,未來都會區原住民人數數量成長將持續大大提升。不過新法上路後,這段時間也遇到不少族人,在取回原住民身分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狀況。
原民會綜規處專門委員 曾興中:「戶政事務所的行政作業,在適用新法這個程序中是比較沒有問題,比較常遇到的族人詢問,是來自於選擇取用傳統名字的過程中,族人比較有困難。」
台灣阿美族語言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 Sifo Lakaw(鍾文觀):「修法過後,我們的確開始陸續接到一些電話,不只是問命名的方式或是如何拼音,然後還有直接詢問說,變回原住民身分之後,可不可以增加什麼福利的機會,所以從這樣的一個互動裡面我們可以證明,有一些希望透過這一次修法的命名,他獲得身分的動機是可議的。」
回顧《原身法》釋憲案過程,大法官認為應保障原住民身分權與認同權,因此在後續相關權利恢復上,也都應該獲得憲法的保障。根據原民會的掌握,當前族人恢復身分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種,一是在追尋傳統名字過程中,因父母或祖父母已經離開,在家族連繫上的徵詢有困難;另一個則是在取得名字後,卻不會拼音書寫。
原民會綜規處專門委員 曾興中:「我們也已經去跟各地的派駐的語推人員,還有語推組織那邊做一些溝通,如果有拼音上的問題跟困難的話,也可以請各地方政府的語推人員,或者是當地的語推組織提供一些協助,屆時也可以詢問我們,我們可以把一些資訊轉給他們。」
台灣阿美族語言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 Sifo Lakaw(鍾文觀):「那我們也透過跟族人之間的互動,也希望他們透過命名的過程,也開始增加自己學習族語的動機,因為我們是希望說透過命名的系統,跟自己的部落、跟自己的家族有更好的連結之後,也能夠知道名字的意義,也幫助他們來協助孩子那個命名之後,有更好的認同。」
取得傳統姓名的意義,不單單只是身分的表徵,背後更蘊含了整個原住民社會的文化關係與脈絡。因此在取得身分之後,該如何更持續深入與文化連結,也是接下來整體原住民社會,要一起共同努力的課題。
責任編輯:黃金倪